灯谜,即写在花灯上面的谜语,又称“文虎”,猜谜又称“射虎”。它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变化原理,改变文字的演绎规律,挖掘歧义、借助奇思,创造出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的菱湖镇素有“中国渔都”的美誉,但其灯谜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猜灯谜,既是文字游戏,又行使着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文化使命,古时已然,今日尤甚,自然形成了民间文字老手艺。
千年古镇 文脉相传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庞太元所撰《菱湖志》就有记载:“正月十三上灯,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曰‘灯谜’”。清至民国,菱湖灯谜活动更趋频繁。沿街商家为招揽顾客,每逢中秋、元宵佳节,家家扎制灯彩,灯下悬挂谜条,争奇斗艳,供路人猜射,猜中者即以店内商品作彩头。
灯谜自然离不开彩灯,彩灯的制作,在菱湖也是一绝,在江浙沪一带久负盛名。清代同治《湖州府志》:“明精石即云母石,菱湖人善制为灯,工巧独著”。清代光绪孙志熊《菱湖镇志》:“纸灯精巧,正月十五日竞赏上元桥上”。到了民国时期,灯会活动更加频繁,沿街商家为招徕生意,家家都制作彩灯,灯下悬挂谜条,供人们猜谜,街头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928年11月24日《申报》以“菱湖灯会定期表演”为题,报道了当时的盛况:“菱湖灯会为浙江一种极盛大之游艺,每逢举行,无不轰动江浙,有举国若狂之概。该会原有分省分市宣传之举,预定下月二日为湖州日,特由湖州同乡会聘请菱湖灯会来会举行游行灯会,届时万人空巷,定有一番盛况云。”“万人空巷”虽有夸张之嫌,但盛况不言而喻。
“国运昌,谜运兴。”灯谜真正成为菱湖群众性休闲益智活动,始于1959年,在菱湖镇工会的倡导与组织下,镇上的灯谜活动开始兴旺,除了定期举办“周末谜会”外,还编印灯谜内刊《景阳岗》与《菱化谜苑》。随着菱湖灯谜在全国谜坛知名度不断提高,不少菱湖谜人的谜作,被陆续出版,2000年9月,经省文化厅民间文艺之乡验收组验收,菱湖镇被授予“浙江省灯谜之乡”称号。为给灯谜艺术创作与展示提供良好环境,2009年菱湖镇投资28万元把一座清末民初古民居改建成灯谜艺术馆。
民间艺人 走进学堂
最近一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中国谜语大会”节目掀起了全民猜字谜的热潮。那段时间,菱湖镇的字谜爱好者林百雄成了大忙人,许多中小学向他发来讲解字谜艺术的邀请函。
如今,每逢星期五,62岁的林百雄会在菱湖实验小学为同学们上一堂字谜课。林百雄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猜字谜,年轻时有幸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灯谜传承人杨志刚为师,潜心钻研字谜。“中国的汉字很奇妙。在设计谜面时,冥冥中总是有一个汉字很适合,只不过有时灵机一动就能想到,有时想一个谜面却要花很久。”林百雄说,灯谜的谜语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几乎包罗万象,需要丰厚的人生阅历和文字功底。
为寻找到最符合情节的谜面,有时一章小说,林百雄要翻看几十遍,反复推敲。如今,林百雄已经设计了“百家姓”系列的500个字谜,根据《三国演义》中480个小故事设计的480个字谜等,林百雄表示,在设计这些系列谜面时,不仅纯粹地为了猜一个字,而且要讲究意境符合、表达顺畅。直到现在,他还经常修改这些谜面,力求表述更加贴切。
灯谜艺术后继有人
漫步在菱湖实验小学近50米的灯谜长廊上,只见两边挂满了学生制作的彩灯,灯下则挂着学生自己出的谜面。为了进一步发扬传统文化的新风尚,更好地传承灯谜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2年开始,菱湖实验小学把灯谜搬进了课堂,成为该镇灯谜文化的传承基地。
对于灯谜,菱湖实验小学灯谜社团的负责老师沈战凤曾经觉得和猜谜语没什么差别,但接触之后,才发现其中的乐趣。“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都要有所了解,知识面一定要广。”沈战凤说,和学生一起学猜灯谜、制谜面,让自己的知识面扩大了不少,自己也和学生一样,会因为想到一个好谜面而兴奋不已。不仅仅是学生的热情高,家长也很积极地参与。在灯谜专用教室里面陈列着100多盏新制作的灯,据介绍,这些都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制作的,接下来,学校还将结合中秋和元宵佳节组织灯谜展活动。
菱湖实验小学的师生对灯谜高涨的热情,如同一个缩影,预示着青黄不接的菱湖灯谜艺术将开始后继有人了。
作者:刘海波 李则名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国内报道中心审核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