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口词】热点问题的学术解读平台——文汇讲堂至今已举办了134期,汇聚了270余名各界精英和学界领军人物。2019年的“嘉宾新著先睹”,摘编学者、嘉宾从2018年7月至2019年年底出版的新著、序、主编说,展示学者们最新研究成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栏目将从7月13日起至12月,每周2-3期。
第五期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文汇讲堂第107、112期嘉宾)的《科学外史Ⅲ》中有关火星移民的思考,今分享其前几天刚出版的新作《西神的黄昏》,继续反思科学。长期以来,“西方之神”以西方现代科学的至高无上地位为背书,掌握了全球范围的文化话语霸权,但它不应拥有此种地位。本书试图通过科学祛魅、揭出神刊真相并谋求溯源悟真的方式,呼唤读者结束在精神上跪拜西方的自卑状态。
《西神的黄昏》,江晓原著,责编陈雯,商务印书馆2019年7月,定价53元
【作者导言选编】
解构“西方之神”,重建文化自信
当年瓦格纳作“尼伯龙根的指环”歌剧四部曲,最后一部以瓦尔哈拉神殿坍塌,众神同归于尽结尾,取名为《众神的黄昏》(Gotterdammerung)。本书书名仿而用之,取名《西神的黄昏》,权当向前贤“致敬”一回,寓意则为“西方之神的没落”。
在西方文化的万神殿中,目前最大的尊神是“科学之神”。该神之所以能够上位“众神之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学共同体非常乐意强调的所谓“客观性”。这种观念认为,既然我们的外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其实在终极意义上这只是一个假定),那么科学描述的这个外部世界的规律当然就是客观的,而客观的规律当然就是真理、就是唯一正确的、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实际上,上面的每一步推理都不是无懈可击的,所以“科学之神”上位“众神之王”,其实在哲学上并没有足够的合法性。将西方的“科学之神”从神坛上请下来,并不意味着反对科学或批判科学。本书将从三个与科学有关的不同方面,实施对“西方之神”的解构,目的是有助于重建我们的文化自信。
关于重建文化自信,百年来国人常见的努力,是试图通过谈论或历数我们祖先伟大成就的路径,来建立文化自信。换言之,以往人们比较熟悉的路径,是想通过塑造某种“东方之神”去西方神殿里叨陪末座,以谋求文化自信。但这样的努力迄今为止收效甚微。而这一切,必须从正确认识西方在科学方面的神话和话语霸权开始。
本书分为三编:
“科学祛魅编”分析近年重要的科学事件和新闻热点,包括星际航行、人工智能、转基因主粮、全球变暖、基因歧视、互联网、登月等等,旨在掀开科学“无所不能“和“客观”的华丽罩袍,重点在指出科学本身的局限性,指出科学在运作过程中的社会建构性。
由于以《自然》(Nature)杂志为代表的西方“国际顶级科学期刊”,正是西方在科学和文化方面话语霸权的直接体现者和操作者,而它们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中国广大知识分子不假思索的顶礼膜拜。“神刊真相编”以英国《自然》杂志为分析个案,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该杂志在国人心目中虚幻的“神刊”地位的由来,这属于另一种“掀开罩袍”的努力。
“溯源悟真编”为理论分析,旨在从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从根本上对当今的科学技术进行反思,将科学请下神坛,还科学作为工具应有的本来面目。
——江晓原(2019年1月22日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正文选编】
霍金的“叛变”:上帝不再是必要的
霍金最近的言论中有三个要点:一是关于宇宙是不是上帝创造的,二是关于我们要不要主动和外星文明交往,以及他另一个不太受关注却更为重要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观点。
以前霍金是接受上帝存在的。例如在他以前的超级畅销书《时间简史》中,他曾说过“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完全理论,它将会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才会明白上帝的想法”这样的话。但现在他改变了立场。最近他在新作《大设计》一书末尾宣称:因为存在像引力这样的法则,所以宇宙能够“无中生有”,自发生成可以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存在。“不必祈求上帝去点燃导火索使宇宙运行”。也就是说,上帝现在不再是必要的了。
霍金著作《大设计》
科学家认为不需要上帝来创造宇宙,这听起来当然很“唯物主义”;但是确实有许多科学家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创造了宇宙或推动了宇宙的运行,他们也同样做出了伟大的科学贡献——牛顿就是典型的例子。“上帝去点燃导火索使宇宙运行”其实就是以前牛顿所说的“第一推动”。
霍金自己改变观点,对于霍金本人来说当然是新鲜的事情,但对于“宇宙是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个问题来说,其实是老生常谈。因为他的前后两种观点,都是别人早就反复陈述和讨论过的。不过在中国公众多年习惯的观念中,总是将科学看作康庄大道,而将宗教信仰视为“泥潭”,所以看到霍金的“叛变”才格外兴奋,以为他终于“改邪归正”了。事实上霍金只是改变了他的选择——有点像原来是甲球队的拥趸,现在改为当乙球队的粉丝了。当然,一个著名粉丝的“叛变”也确实会引人注目。
对外星文明危险性的警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2009年5月,霍金在“发现频道”上一档以他本人名字命名的电视节目《史蒂芬·霍金的宇宙》(Stephen Hawking’s Universe)中表示, 他几乎可以肯定,外星生命存在于宇宙中许多别的地方:不仅仅只是行星上,也可能在恒星的中央,甚至是星际太空的漂浮物质上。按照霍金给出的逻辑——这一逻辑其实也是老生常谈,宇宙有1 000亿个银河系,每个星系都包含几千万颗星体。在如此大的空间中,地球不可能是唯一进化出生命的行星。
当然,这样的情景只是纯粹假想的结果,但霍金由此提出一个严肃的告诫:一些生命形式可能是有智慧的,并且还具有威胁性,和这样的物种接触可能会为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霍金说,参照我们人类自己就会发现,智慧生命有可能会发展到我们不愿意遇见的阶段:“我想象他们已经耗光了他们母星上的资源,可能栖居在一艘巨型太空飞船上。这样先进的外星文明可能已经变成宇宙游民,正在伺机征服和殖民他们到达的行星。”
由于中国公众以前许多年来都只接触到一边倒的观点——讴歌和赞美对外星文明的探索,主张积极寻找外星文明并与外星文明联络,所以现在听到霍金的主张,中国的媒体和公众都甚感惊奇。其实在这个问题上,霍金同样只是老生常谈,同样只是“粉丝站队”。
笔者的观点是,如果地外文明存在,我们希望它们暂时不要来。我们的当务之急,只能是先不要主动去招惹任何地外文明,同时过好我们的每一天,尽量将地球文明建设好,以求在未来可能的星际战争中增加幸存下来的概率。
对地外文明的探索,表面上看是一个科学问题,但本质上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人类自己的选择问题。我们以前的思维习惯,是只关注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而把根本问题(要不要探索)忽略不管。
《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纪录片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霍金加入反实在论阵营
在《大设计》中,霍金还深入讨论了一个就科学而言具有某种终极意义的问题——和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一样,霍金仍然只是完成了“站队”,并没有提供新的立场。但是考虑到霍金“科学之神”的传奇身份和影响,他的站队和千千万万平常人的站队不可同日而语。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霍金在前面两个问题上“有可能用老生常谈做出新贡献”,而在下面这个重大问题上,霍金已经不是老生常谈了,因为他至少做出了新的论证。
在《大设计》标题为《何为真实》(What Is Reality?)的第三章中,霍金从一个金鱼缸开始他的论证:
假定有一个鱼缸,里面的金鱼透过弧形的鱼缸玻璃观察外面的世界,现在它们中的物理学家开始发展“金鱼物理学”了,它们归纳观察到的现象,并建立起一些物理学定律,这些物理定律能够解释和描述金鱼们透过鱼缸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这些定律甚至还能够正确预言外部世界的新现象——总之,完全符合我们人类现今对物理学定律的要求。
霍金相信,这些金鱼的物理学定律,将和我们人类现今的物理学定律有很大不同,比如,我们看到的直线运动可能在“金鱼物理学”中表现为曲线运动。
现在霍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金鱼物理学”可以是正确的吗?
按照我们以前所习惯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我们从小受教育的时候就被持续灌输到我们脑袋中的,这样的“金鱼物理学”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金鱼物理学”与我们今天的物理学定律相冲突,而我们今天的物理学定律被认为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我们实际上是将今天对(我们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的描述定义为“真实”或“客观事实”,而将所有与我们今天不一致的描述——不管是来自金鱼物理学家的还是来自前代人类物理学家的——都判定为不正确。
然而霍金问道:“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被歪曲的实在图像?……金鱼的实在图像与我们的不同,然而我们能肯定它比我们的更不真实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答案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直线运动可能在“金鱼物理学”中表现为曲线运动
在试图为“金鱼物理学”争取和我们人类物理学平等的地位时,霍金非常智慧地举了托勒密和哥白尼两种不同的宇宙模型为例。这两个模型,一个将地球作为宇宙中心,一个将太阳作为宇宙中心,但是它们都能够对当时人们所观察到的外部世界进行有效的描述。霍金问道:这两个模型哪一个是真实的?这个问题,和上面他问“金鱼物理学”是否正确,其实是同构的。
霍金举这些例子到底想表达什么想法呢?很简单,他得出一个结论:“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There is no picture- or theory-independent concept of reality.)而且他认为这个结论“对本书非常重要”。所以他宣布,他所认同的是一种“依赖模型的实在论”(model-dependent realism)。对此他有非常明确的概述:“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通常具有数学性质),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霍金特别强调了他所提出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在科学上的基础理论意义,视之为“一个用以解释现代科学的框架”。
在哲学上,一直存在着“实在论”和“反实在论”。前者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主义信念:相信存在着一个客观外部世界,这个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类观察、研究、理解它与否,它都同样存在着。后者则在一定的约束下否认存在着这样一个“纯粹客观”的外部世界。比如“只能在感知的意义上”承认有一个外部世界。现在霍金以“不存在与图像或理论无关的实在性概念”的哲学宣言,正式加入了“反实在论”阵营。他认为“不需要上帝创造世界”也许被我们视为他在向“唯物主义”靠拢,谁知“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却又更坚定地倒向“唯心主义”了。
虽然一些人对霍金书中的观点持有异议,但霍金本人的影响力却是不能不被承认的。就本文所分析的霍金最近在三个重要问题——上帝、外星人和世界的真实性——上的站队选择而言,笔者认为,最有可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第二个问题:霍金加入了反对人类主动与外星文明交往的阵营。就笔者所知,他可能是迄今为止加入这一阵营的最“大牌”的科学家。考虑到霍金的影响力,尽管这也不是他的创新,但很可能成为他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最大贡献。
——袁琭璐选编自《霍金站队的意义:上帝、外星人、反实在论》,小标题为编辑所加,原载于2011年3月14日《文汇报》
【目录】
【作者简介】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 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1994年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
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已在国内外出版著作约百种,发表学术论文约两百篇,并长期在京沪报刊开设个人专栏,发表大量书评、影评及文化评论。学术思想在国内外受到高度评价并引起广泛反响,新华社曾三次为他播发全球通稿。
【编辑感言】
因为霍金“当代科学之神”的传奇身份和影响,他的站队就和千千万万平常人的站队不可同日而语,比如他也是站队AI威胁论的一份子。霍金一生预言过很多事情,他的预言一直成为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但其本意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提醒人类关注环境、资源、增加忧患意识等等。公众需要对科学有基本的理解,而科学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应是如何有效地加深社会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袁琭璐)
【留言有奖】
留言有奖,从速码字!欢迎各位读者在【嘉宾新著先睹】稿件下方留言,我们将从留言者中评选出若干优质留言者,送出嘉宾新著!(每月一评)
【栏目嘉宾阵容】
相关链接:
栏目策划:李念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