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5月2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召开。在大会开幕前,代表、委员们就各自关心的话题热烈讨论,疫情、5G、直播、养老,都是频繁出现的“热词”。5月18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贺仁龙,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Marketing部部长胡伟做客第146期文汇讲堂《2020年,5G迎来怎样的风口》,畅谈各自的研究及行业探索。本篇分享贺仁龙的主讲《新基建下5G助力智能经济大发展》。
2020年3月,政治局常委会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随即,“新基建”迅速被社会舆论聚焦。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新基建建设,甚至可上溯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当时全球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极大促进了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拓展,自此以后新型基础设施一直是全球投资和资本市场追逐的方向。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一面放大镜,让我们发现作为拥有大国实力的中国制造,也需要像城市一样实现精细化管理,因此要把新基建内嵌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为工业及各行各业创造数字孪生的基础,将助推实体经济高速发展。
贺仁龙在线主讲《新基建下5G助力智能经济大发展》
新基建与5G发展概况
*新基建扩展了信息技术的内涵,5G商用开启数据工业革命
2020年是历史上的不平凡之年,对上海来说,意义更不止于此。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掀起了消费互联网革命,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在这17年内蓬勃发展。以至于邓肯·克拉克在《阿里巴巴:马云和他的102年梦想》一书中这样写道:“非典证实了数字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效性,因此成为使互联网在中国崛起为真正的大众平台的转折点”。
与早期的消费互联网一样,虽然产业互联网发展已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但在推进中仍遇到这么多困难。新冠病毒疫情催生了产业互联网的大发展,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需要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体系,敦促实体经济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
2019年6月6日,我国颁发了5G商用牌照,5G商用开启了数据工业革命,将启动并驱动整个智能经济和智慧社会的大发展。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智能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包涵七个领域,与信息技术中心相关的内容有四项——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内涵在不断扩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它是属于智能科技的一种技术革命。另一方面智能科技技术本身可以创造更多的创新突破,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上海新网络含两网络两产业,“一网通办”等赋能城市治理
2020年5月7日上海作为率先提出“新基建三年行动计划”,将全方位助推五个中心——科创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建设,同时进一步集中提升城市能级。
在上海,新基建主要划分为四个部分,即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和新终端,5G则属于新网络。新网络的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三大方面,底层是空天地一体化的卫星互联网。例如,地面网络和卫星网络的互动就需要利用5G技术、IPV6地址、5G基站,卫星互联网等。另一方面是光纤宽带网络,最后就是两个产业,赋能工业的工业互联网以及针对城市治理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在上海,新基建主要划分为四个部分,即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和新终端
*5G将助力传统基建变身为与数字经济融合的信息基建
5G将为智能经济智慧社会提供全新的关键基础设施。除新基建之外,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工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物理层面的基础设施,未来更多将以5G网络连接。只有研发和部署足够的传感器和智能化设备,物理设施才能变为能源互联网,或称智能电力互联网。
5G的宣传语中提到“世界触手可及”,具体如何实现呢?网络是城市和基础设施的神经元体系,可以不断地感知物理世界和生产要素,并搜集和汇聚数据,随后通过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进行计算,再下达指令去执行。通过5G网络,世界将触手“可及”,触手“可调控”,触手“可计算”,未来,传统基建将成为适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快5G商用步伐”的战略部署,随后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对2019年5G发展也提出了新目标,称要加快5G研发和产业化进程,“5G改变社会”的美好愿景和上万亿的经济产出让人充满期待。
*5G商用元年后,垂直行业融合将带来全产业链变革
2019年被认为是5G商用元年,上海总共建成了1.9万个5G基站,未来三年的计划是再建3.4万个。2020年是全面推动5G产业链的成熟之年。5G全面商用,从非独立组网到5G独立组网(SA),可以实现更多、更完善的5G应用场景;产业上,可以开展面向毫米波的技术与产品研发;应用上,可以探索更多与垂直行业的融合。未来,我们需要深入实体经济各行业,促发整个产业链逐步成熟,包括突破一些卡脖子和短板技术。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能带来全产业链的变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据预测,全球5G产业规模将覆盖下游的应用层,中游的终端层和网络层,上游的基础器件和基础材料各环节。其中,应用层能够带来10万亿的产值。就基础材料而言,美国商务部于15日无端列出限制新清单。来源海外的芯片是华为需要的基础材料,这对未来带来极大挑战。
华为5G基站
*中国5G引领全球的优势在于专利和标准
通常说,“5G是我国通信业全球引领的关键阶段”。虽然在产业技术上仍存在一些突短板,但在5G的标准、必要专利上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起到全球引领的作用。据业内人士统计,截至2019年9月,中国厂商申请全球主要5G专利占30%,位居首位。其中,华为拥有3325件专利;三星排名第二,拥有2846件;LG排名第三,拥有2463件。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专利拥有数量较多。到2025年,5G手机每年将产生近200亿美元的全球专利授权费,一般拥有大量5G的SEP(标准必要专利)的公司将获得可观的特许使用费收入,例如华为每年将至少获得10亿美元。回想2G、3G、4G时代,我们也向高通支付了高昂的专利费。
我国虽然在5G专利和必要标准上有明显优势,但相对而言,5G产业仍大而不强,短板仍然非常明显。例如,我国在通信设备整机上全球领先,华为作为通信设备的整机厂商,是国际大企业和通信业的巨头。但在产业链的元器件和材料上,我国上游的芯片和元器件大多被欧美厂商垄断,在全球化顺利时期是很合理的产业分工,一旦全球化受阻,就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产业链分析显示,上游材料和装备的生产商,包括集成电路和元器件的生产商绝大部分属于美国,还有部分属于日本和德国。当前,国家目前正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突破性研究。
*终端产业将迎来5G商用的爆发性市场机遇
伴随着5G商用,终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市场增长机会。据IHS(商业信息提供商)预测,在5G商用第二年即今年,5G智能手机出货规模将达到同时期4G手机的6倍;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5G连接数量将达到4.6亿,占全球5G连接数量的1/3。因此,在5G商用的大势之下,我国的终端产业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性市场机遇。
5G终端分为消费型终端和行业型终端,行业级终端是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分为5G模组、行业CPE(无线终端前置设备)、通用类和定制类等等。模组相当于制造领域里传统的机床和设备,5G模组实现设备互联和远程交互应用;CPE如同工厂内或行业里路由器,是上网的必备品,这些都称之为基础配置。通用类包括超高清视频、VR/AR和无人机,各行业中与超高清视频和VR/AR结合的5G应用成为探索的热点。
今年,无人机在智慧城市管理中出现了很多应用,例如,利用无人机的摄像头在空中扫视人群,监控口罩佩戴的情况;定制类主要为公共机器人,也包括某些行业的特殊终端。
消费终端包括大家熟悉的智能手机,还有多形态智能硬件,比如全互连PC机(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用于消费娱乐的移动VR/AR等。互联网讲究介入式,VR/AR能帮助形成一个全浸入式的过程。另外,还有消费类的无人机和消费类的CPE类产品,CPE能够将你和所有家电连接起来。
讲堂宾主在直播地——位于杨浦湾谷科技园区的上海临港科技创业中心合影(左起贺仁龙、李念、胡伟)
5G助力实体经济智能化发展
*5G应用在个人消费市场和垂直行业领域共同推进
目前,5G应用呈现个人消费市场和垂直行业领域共同推进的态势。
截止到2019年9月,全球135家运营商总共进行了391项应用实验。其中,VR/AR、高清视频传输(4K或8K)、固定无线接入是试验最多的三类应用。对比中外,VR/AR、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是国内外探索的共同点。不同处是,国外重点围绕固定无线接入,我国更多探索5G与智慧医疗、媒体娱乐等领域的融合。去年,我国发布5G商用牌照的时间比韩国和美国晚1-2个月。中国是制造大国,5G的应用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方面比较活跃。
目前,行业内CPE为打包的集成服务,将5G和智能生活、智能经济结合。模式可归纳为3+4+X,其中3大应用方向分别为智慧化生活、数字化治理、产业数字化。例如,一网通、一网办就是数字化治理。4大基础应用分别是4K/8K的高清视频、VR/AR、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车等无人交通系列。X代表各个行业,包括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健康、智慧金融、智慧城市等。
*5G促使ICT关键技术加速融合实体经济
ICT技术是信息通讯技术的统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电源计算等技术都属于ICT。新基建则包括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2009年,上海做光纤网络,2012年基本完成全市宽带用户光纤覆盖,目的是解决人和人之间互联的桌面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例如,将14亿人的消费能力连接到互联网的消费互联网上。
5G不仅仅是人联网,更是解决万物逻辑互联的过程。5G首先解决的问题是抽取万物的数据,无论是各种生产要素,还是城市设施或交通设施、工业设施、电力设施等。在基础设施连接之后,将产生相应的数据,逻辑上称为数据工业动力。在5G连接的情况下,世界将慢慢变成数字化的世界,或叫数字人生的世界。
在万物打通数据的过程中,ICT技术必然会加速。数据出具之后,需要利用大数据进行处理,计算能力来自算法,算法能力不足便需要智能计算(即云计算)。所以,人工智能包括算法业务、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行业性的应用。在道路内和工厂内直接做决策,离不开边缘计算(MEC)技术的关键支撑,其占比将不断提升,融合也持续加强。
2018年3月,上海市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落地安亭新镇
*5G将拉动数字经济增长,2024年或达到8万亿规模
从趋势来看,2024年全球5G个人用户预计将超过12亿,中国占六成,所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在做5G共享基站,中国移动有大规模的投资;同时5G的正式商用也会刺激个人用户流量的飞速增长,按一年的月均每户的用户流量,2020年是13个GB,2024年将达到75个GB。收费模式以后也会有相应调整,是按流量收费还是按内容加流量,针对个人还是针对物联网设备,是平台型收费还是累积性的数据?
到2024年5G直接经济产出累计将达7.46万亿,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将到达17.6万亿元;直接带动经济产出增加值累计将达到2万亿元,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增加累计将达到约6万亿。这方面信通院已有专门的白皮书详尽表述。
具体来看看行业应用的发展及趋势判断。
*5G+超高清视频 产业协同发展或建“梦工厂”
当前,以超高清视频为代表的文娱/文创行业不断发展,中华文化也将搭载文创的平台走向全球。从发展趋势来看,2019至2020年是5G+超高清视频业务的爆发年,2020至2025年将迎来“超视频时代”。随着千兆到户和5G技术逐渐普及,4K/8K视频业务将走向全面成熟。以这类技术为支撑,远程医疗等应用将全面展开。
所以,5G模组和部分行业应用需要产业链协同发展,应用会随需求变化而逐步提升。但目前,5G的相关标准主要集中在信源编解码、显示终端等领域,接口、安全等标准还需要继续探索。产业发展不均匀的弊端也逐渐凸显,虽然终端、显示面板、网络传输能力强,但按照4K/8K标准开展的拍摄还未普及。例如现下的5G手机,虽然网速很快,但用武之地并不多。
内容供给的丰富需要产业政策的支持,或是产业开放的推动。关于5G是否助力于上海的“梦工厂”建设的问题,中央电视台在国庆阅兵日所做的5G+8K技术高清直播,就是一个极佳的应用案例。
用户在北京联通营业厅观看国庆阅兵VR直播
针对个人市场而言,需要推动智能手机在硬件、交互、应用上的全方位创新。5G的体验速度超过百兆,达到4G的10倍,将促使屏幕、摄像头、芯片等智能手机关键零部件性能同步升级。大带宽的传输能力对新型的交互方式提出要求,例如对于立体沉浸式的游戏、AR交互、全息投影等,家长容易担心孩子是否会患上“5G网瘾”。所以,随着带宽增加,内容场景也将逐渐增多,目前很多手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已经超过了比普通的笔记本电脑。
*5G+VR/AR 由“展厅观摩”到产业落地的跨越
从市场期望和产业生命周期图来看,5G在虚拟现实的应用正加速向生产与生活全方位渗透,实现全面赋能。
首先,要跨越由“展厅观摩”向“产业落地”演进过程的发展裂谷。去年,中国移动和诺基亚合作,在世界移动大会上展示了沉浸式的VR巨幕剧院和VR直播。除娱乐之外,5G云化VR可以和各行业结合,包括教育、医疗、以及工业等。例如,去年利用超高清和VR技术完成了几台大手术,并为行业内部的年轻医生提供了直播观摩,成为很好的学习机会。
其次,有待打造“端、管、云”协同集约的产业生态。VR终端的发展进入确定阶段,5G已经进入SA的独立组网阶段,分为接入网和传输网,网和端、云之间的协同也需要一致。因此,VR一定要与行业结合。与本地VR和4G云化VR相比,5G云化VR的低延时性能更优越,渲染能力更好,在计算能力上也更具优势。
“VR+旅游”以全新的交互方式,塑造“身未动、心先行”的旅游消费体验
*5G+工业互联网 全自动化工厂将通过CPE等实现
制造强国要与工业互联网结相合,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帮助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提升智能化。目前,两者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主要业务集中在人机交互方面,属于工业+VR的模式。我们更期待的是,5G如何帮助制造企业、制造的生态、以及制造的产业链,提升端到端的价值链。在供应链、产品质量等各环节,已经出现一些点状的应用。
从市场期望和产业生命周期图来看,目前超高清检测已非常成功,机器视觉、远程运维正在逐步应用的过程中。以移动控制而言,在一个全自动化的工厂内,通过一套语音控制系统来自动调控多个工厂,此时网络就会要求和SDN网络定义软件等相结合。目前,在青岛港和上海的洋山深水港已出现一些应用。如果需要连接终端、工业机器人/AGV工业设备和监控设备,就要在上面加一个5G模块,然后实现设备和设备直接的通讯和云平台通讯。同时,通过工业的CPE将各种设备结合,如同在工厂里建设一个庞大的5G路由器。如此,我们可以发现工业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场景所需要的5G端和场景是不同的,其中还包括一些海量机器的通讯。
*5G+智慧医疗 远程超声、移动医护商机云涌
目前,远程诊断相对较容易实现。即便在偏远之地,三甲医院都可以利用先进的仪器做出远程诊断。患者在完成拍片和CT之后,会交由一位人工智能专家来做出判断。所以,智慧医疗还需要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在这方面,将涉及到一些产业政策,包括如何对设备的可靠性做出检验检测或是办理证书。所以,我们希望借由5G和AI,让诊断医生从医院来到云端。未来,医疗设备从医院内部发展到随身携带,从医院内全连接到设备的普遍远程化,将为成为大趋势。
医疗器械设备通过5G模组连接,还有一些网口可连接到医疗的DTU或通过USB连接5G网络。同时,基于5G网络切片技术连接相应的终端设备,可完成实时在线、实时感知,包括远程超声、移动医护等相应的产品、平台、技术和终端项目。
2019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实现5G+VR超高清腹腔镜手术直播
*5G+车联网 终端安装在2022年占比增至96%
相对而言,车联网在娱乐设施、信息娱乐、智能导航等领域的应用比较成熟,但导航类智能的市场不大。提到专用车和无人驾驶,典型的例子便是东海大桥运货专用车,东海大桥设有特别车道,可供开展无人驾驶;但目前,我们距离全路况乘用车的无人驾驶还有一段距离,不仅存在技术上的难关,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收集和训练的过程。无人驾驶如同孩童学步,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从走路,到学会奔跑、竞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上海发布的新基建35条里特别提出,计划三年内在临港开辟100多公里道路用于无人驾驶训练,这也是产业发展的必行之路。
车联网产业发展的前景如何?车联网的终端安装,预计到2022年占比将增长至96%,前装车的终端拥有极大的市场。目前,汽车产业受疫情冲击影响较大,尤其是上海汽车的产业比重很大。5G时代,智能网联汽车将会怎样发展?我通常会以此为例,2007年苹果手机作为智能手机率先出现,当时智能手机和功能手机并行。2017年特斯拉智能车出现,智能网联车就像当年苹果横空出世一样,有一个并行的过程。
5g的到来将推动自动驾驶车联网发展
上海的5G产业生态
上海是率先响应新基建的省市,于去年发布了5G商业的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也将出台一系列新的政策文件。在发展5G的产业和应用上,上海一方面着重打造基于5G+AI的智能经济新生态,开展政企治理和营商环境优化。作为科技研发的主力军,上海将带头推动核心元器件的创新突破。另一方面,上海不断做大做强5G通信产业,预计到2022年底上海5G基站数量将达5万多个,可以说位于全国前列。同时,上海还将持续拓展5G建设应用场景,覆盖智慧工厂、智慧码头、智慧商圈、工业互联网、融媒体等各个领域。
(整编:李念,中国信通院华东分院数字经济研究部左芸博士亦有贡献)
相关链接:
作者:贺仁龙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