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彼得·布鲁克的《惊奇的山谷》剧照。
图为香港导演许鞍华的首部舞台剧作品《金锁记》,携手编剧王安忆和实力演员焦媛时隔多年后再度来到上海。
本报记者 童薇菁
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说,戏剧是活在当下的,一旦观众变了,就需要根据新的观演关系作出新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构成“活的戏剧”。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开放与交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戏剧大师、一流名团陆续来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忙碌抑或悠闲,人们都会赶来赴一场戏剧的邀约。在艺术大师编织的舞台之梦里身临其境,闻见一种文学与哲学的余味悠然,或是恰好撞见一出神奇,来一场颠覆五感认知的体验。
金秋,好戏正盛。
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话剧世界:有大师飘扬过海,有新秀意气风发。这边是从经典开出的鲜花簇簇,那边也不乏新垦田园清新盎然。
当今世界最大牌导演之一的彼得·布鲁克带着他不可思议的《惊奇的山谷》,准备带领中国观众开启一场在人类大脑间的奇幻旅程。英国国宝级舞台剧《战马》中文版踏着经典的脚步而来,将在艺术节下半程发力。“世界经典”之外,“中国原创”也惊艳艺术节:中国国家话剧院著名导演查明哲执导的《中华士兵》、从经典文本中走出的《金锁记》和《小城之春》都令人期待。
从经典脱胎而出的经典
作为本届艺术节“扶青计划”创想周邀约作品,导演李六乙的话剧版《小城之春》在上海戏剧学院剧场首演后引发轰动。1948年,导演费穆所执导的影片《小城之春》“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别创一种风格”,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电影语言。1995年,该片被评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
去年,李六乙带着京剧《金锁记》来沪参加艺术节收获一致好评。这次他用《小城之春》作为自己在上海的话剧首秀,也以此向费穆先生致敬,向这部经典的中国电影致敬。为了完美呈现费穆的银幕诗学,李六乙在极大地保留电影的精髓与气韵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探索。电影中那残破的城墙,作为重要的表达元素被保留到了舞台上,用上万册旧书“垒砌”起来,别出心裁又意蕴深远。作为北京人艺的“大青衣”,女主角玉纹的扮演者卢芳的演出尤其精彩,她的喜怒嗔痴极尽中国古典含蓄之美,柔软中仿佛也有无尽的力量。
春秋战国“吴越争霸,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可谓家喻户晓,以此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汗牛充栋。1983年,当时刚刚从演员转型导演的蓝天野力邀著名诗人白桦为自己写一部戏。白桦想到了吴越春秋。越王勾践励精图治,“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精神力量令人振奋,但最终越国却又重蹈吴国覆辙,发人深省。不同于“三千越甲终吞吴”的传统叙事,最终成型的《吴王金戈越王剑》以一种更为接近历史的手段,将视角对准了战争背后的细微之处,将百姓的疾苦与深邃的人性描绘得淋漓尽致,审视了国家命运与个人尊严的复杂关系。《吴王金戈越王剑》在1983年连演73场轰动一时。
2014年,北京人艺决定对该剧进行重排,由当时已耄耋之年的蓝天野再度出任导演。并由人艺的中坚力量濮存昕、邹健、卢芳、鲍大志、李士龙等担纲主演。此次《吴王金戈越王剑》来到国际艺术节,再次见证了导演蓝天野和编剧白桦高山流水的深深情义,见证了该剧与观众的不解之缘。
不再仅是传统历史认知中忍辱负重、励精图治终雪耻复国的一代名君,勾践是一个前后转变巨大,同时非常复杂的人物角色。国破之后的勾践,一直活在克己的痛苦中,“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这是他不得已而为之。取胜后,他却一返暴君本色,沉溺于霸主的威仪中,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不仅放逐了王后,并赐死忠臣文种……
蓝天野说,60年前自己就曾做过焦菊隐先生的副导演。此次复排,是想要沿着焦菊隐先生对话剧民族化这条路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死于安乐,或可再生于忧患。春秋吴越交锋,为这条古训佐证,并互相镜鉴。”当得知北京人艺要再次复排《吴王金戈越王剑》时,白桦老泪纵横,提笔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而对于“张爱玲迷”们来说,即将于11月7日献演于上海大剧院的话剧《金锁记》更不容错过。该剧是香港导演许鞍华首部舞台剧作品,请著名作家王安忆操刀编剧,香港舞台剧皇后焦媛饰演“曹七巧”。
王安忆曾经在接手《金锁记》的编剧时陷入苦恼之中,“怨妇的形象总是相似的,除了曹七巧”。王安忆无法将曹七巧类比成文学史上任何一个经典形象,“曹七巧,不像王熙凤,不像卡门,也不是查泰来夫人,甚至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应该像什么。”三易其稿后,王安忆才交出了她认为最合适的剧本。
从现代复活而起的现代
评论界人士曾形容,“彼得·布鲁克总是不断地让我们惊讶——不是以那些普通的流行的方式,而是以古老的持久的方式,永远影响着你的心灵。”
这位“极会玩”的90后顽童,至今已创排超过70部作品,很多戏剧学院学生都将其奉为导师,他的戏剧理论著作《空的空间》《敞开的门》;戏剧作品《李尔王》《仲夏夜之梦》《摩诃婆罗多》等,彻底颠覆了一代戏剧人的思考方式。此次带来国际艺术节的《惊奇的山谷》,就是彼得·布鲁克追求创新与反传统的代表之作。
《惊奇的山谷》的不可思议之处正在于,彼得·布鲁克将带领观众进入人类的大脑。演出延续了彼得·布鲁克一贯的简洁风格:三个演员、两个乐手。
剧评人法比安·达尔日曾在该剧演出后撰文:“彼得·布鲁克这部别具风格的作品体现了他戏剧的精髓——永远都能成功唤醒观者脑海中的想象。”
在商业娱乐甚嚣尘上,而人文精神却失之均衡时,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将《红色》搬上舞台是有着深刻思考的:曾揽获第64届“托尼奖”六项大奖的《红色》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艺术与商业、良知与利欲的纠缠故事。王晓鹰说,虽然一切关乎艺术,但最终将回归生活和生命最真挚的命题里去。
“在我们年轻时,艺术是孤独的生存:没有画廊,没有收藏,没有评论,没有钱财。我们没有导师。我们没有父母。我们孑然一身。但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可失落,却有着一个梦想去追寻。”1958年的纽约,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与一个想成为画家的“小工”坎,在色彩的恣意铺陈和创作的冥思苦想里进行苏格拉底式的对话。
在一气呵成的90分钟里,罗斯柯悲剧命运的艺术人格以及艺术家在严肃艺术与商业娱乐、艺术追求与金钱社会中的抉择与困境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享誉全球的经典《战马》过去7年在全世界演出超过4000场,观众总数超过600万人次,曾斩获全球24个重要戏剧奖项。如今,上海的观众不必前往英国,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能欣赏到这部经典。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编剧喻荣军介绍,剧中“偶”的创意和技术的运用,以及在舞台上的呈现都令人惊叹……可以称得上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剧目之一。
相关链接 艺术节过半但精彩不断
《金锁记》
演出时间:11月7日、8日
地点:上海大剧院
看点:该版本话剧《金锁记》创排于2009年。该剧是香港导演许鞍华首部舞台剧作品,上海作家王安忆担任编剧,由香港演员焦媛主演。该剧先后在上海、北京、广东等地演出,反响热烈。
备受傅雷和夏志清推崇的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写于1943年,故事描述明末清初,出身低下的曹七巧嫁予豪门大族中瘫病在床的姜二爷,然而她喜欢的却是三爷季泽。生活及爱情上的种种压抑,使她人格扭曲,陷入痛苦而变态的心理状态,因而抓紧金钱,赔上子女的幸福,以补偿其悲惨命运。
《红色》
演出时间:11月7日-11日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剧院
看点:《红色》曾荣获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托尼奖六项大奖,是一部颇具思想高度和艺术品质的世界名剧。编剧约翰·罗根,不仅是如今美国剧坛赫赫有名的剧作家,还是好莱坞炙手可热的金牌电影编剧。《007:大破天幕杀机》《林肯》《雨果》《理发师陶德》等影视剧都是他的作品。
早在2010年,国家话剧院就开始筹划引进《红色》。2014年,王晓鹰执导了该剧,并将其搬上了舞台。演出开场前,王晓鹰创造性地将舞台设定为已成为装置艺术的马克·罗斯科的画室,每个走进剧场的观众都仿佛是画室的参观者,而一段名为《从米开朗基罗到罗斯科》的视频则投影在舞台的白色背景板上,被反复播放4次。不仅如此,王晓鹰还独具匠心地将剧中的绘画场景用音乐呈现,艺术家手中的笔刷似乎变为交响乐的指挥棒。
《中华士兵》
演出时间:11月10日、11日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
看点: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了原创大戏《中华士兵》,该剧由冯俐编剧,查明哲导演。
该剧讲述了全面抗战最艰苦的时期,一支地方部队为了阻止日军西进,在黄河边背水结阵,抗击日寇近三年。相继两万多人牺牲,其中有上千位中国士兵在弹尽粮绝之时,宁跳黄河也不当俘虏,保全民族气节的故事。
《枣树》
演出时间:11月6日、7日
地点:艺海剧院
看点:《枣树》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故事以北京一个面临拆迁的大杂院为背景,围绕一棵与70岁老妇生命相系的大枣树能否保住的主线展开,同时讲出了院内老老少少面对拆迁发生的变化。该剧演绎的都是普通人面对现实被挤压得无可奈何,尽显老北京小市民的生活百态、酸甜苦辣。作为新一代戏剧领军人物,导演黄盈创排的反映当代平民生活的“新京味三部曲”(《枣树》《马前马前》和《卤煮》),以扎实的现实主义功底成为各界认可的传承焦菊隐先生东方演剧学派的践行者。
《惊奇的山谷》
演出时间:11月7日、8日
地点:上海大剧院
看点:《惊奇的山谷》是90岁的英国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与来自法国北方剧院的优秀戏剧艺术家合作的最新力作,该剧于2014年4月29日在巴黎北方剧院首演。这部质感独特的戏剧作品将布鲁克的戏剧美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这是继2012年《情人的衣服》后,他的第二部作品来到中国。
该剧是一次进入神秘又惊奇的人类大脑的万花筒般的旅程。它将进入新的未知领域,用音乐、色彩、味觉、图像、记忆探索那些活在紧张狂妄的隐秘生活中的人们,让他们瞬间穿越往返于天堂与地狱。这部新戏探索了那些用不同视角观察世界的迷人经历。
中文版《战马》
演出时间:11月15日-2016年1月17日
地点:上海文化广场
看点:《战马》是英国儿童和青少年文学的畅销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在1982年献给孩子的成长小说,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银奖。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从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艾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故事。英国国家剧院创作的《战马》被誉为英国戏剧文化的新象征,无论在艺术造诣还是制作难度上都代表了当代戏剧的顶级水平。中国国家话剧院集结了中国顶级的制作团队,历经3年的筹备运作和1年多的排练,和英国团队全面接轨,中文版《战马》才得以初具雏形。
(本版图片均由演出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