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结束了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首轮播出,但是对于纪录片粉丝而言,一年一度热度最高的“纪录片季节”才刚刚开始——将于下周一开幕的第20届上海电视节,今年吸引到了335部中外纪录片佳作报名参加“白玉兰”奖竞赛单元的角逐,与此同时,东方卫视、纪实频道、ICS等多个频道将展播24部纪录片,MIDA影院展映单元则将在大银幕展映17部纪实作品。
随着中国原创纪录片产业强势进入影视消费,争议之声也时有耳闻:真实和策划的边界如何把握,纪录片人才梯队如何建设,就连观众是否真正对纪录片有认知等话题,纪录片产业化发展都无法回避。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不仅聚焦纪录片热在当下,也将通过论坛、评奖、MIDA导演计划冷静思考原创纪录片的未来。
——编者
今年上海“影视双节”期间,17部中外优秀纪录片将在MIDA影院展映单元与观众见面。坚持数年的纪录片进影院计划,目前已经培养了一批纪录片影迷。去年,就有不少人坐在影院的过道上观看纪录片,并参加主创见面会。
纪录片虽然成了“热话题”,但是产业化步伐却不轻松:2012年,只有两部国产纪录片进入院线,票房不过130万元。2013年,纪录片票房上涨到2146万元,比上年增长15.5倍,但是98%的票房来自《爸爸去哪儿》、《五月天诺亚方舟》等脱胎于电视综艺或演唱会的“伪纪录片”。把纪录片从荧屏搬上银幕,观众还愿意为纪录片买单吗?
今年参加展映的一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影院纪录片走上大银幕的潜力。
美国纪录片《阿姆斯特朗的谎言》,记录了“环法王”兰斯·阿姆斯特朗2012年被确认曾服用兴奋剂,过往的一切辉煌在瞬息间破灭的历史时刻,这部纪录片获得了第67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纪录片”提名。其浓厚的新闻性和历史感,成为社会类纪录片的范本之一。
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来自瑞典的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的作品《寻找小糖人》也将在沪上银幕亮相。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的传奇故事。歌内《寻找小糖人》是罗格里格斯的作品。纪录片通过音乐制作人和唱片商的讲述,展开了这位乐坛奇才的悲情故事。这部纪录片不仅拿下了奥斯卡,还获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纪录片”,在中国电视荧屏播出时,也收获不少好评。不幸的是,该片导演不久前去世,年仅36岁。
此外,来自德国的纪录片《林中之歌》,则是一部讲述非洲热带雨林和美国城市之间“关系”的作品。主角是美国人路易斯·萨尔诺,他为了探寻一首歌曲的来源,在非洲生活了25年后,然后带着儿子重返纽约。这部全新的纪录片获得了2013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
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东方卫视、纪实频道、ICS等多个频道将展播24部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共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艺术类这个平时并不多见的纪录片种类,今年却有不少优秀作品云集沪上荧屏。
艺术类纪录片中的音乐纪实作品,因为表现对象很难视觉化,一直是纪录片拍摄的难题。欣赏音乐的过程很私人很个性,往往一支曲子不同阅历的人会有不同感受,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听同一支曲子也会有不同感受。而纪录片强调“客观”“真实”,这几乎与音乐欣赏的“私人化”格格不入。
纪录片《比利时之音》是一部比利时国家的音乐编年史,为观众展示了比利时的国家精神,以及随之起舞的人们,极具感染力。片中从开瓶器乐团的大舞厅时代,到爆米花乐队的黄金年代;从冰冷的电子音乐,到以豪斯音乐为代表的新节奏……展现了比利时许多不为人知的音乐。纪录片《达莉亚·克里门托娃——舞蹈人生》以个人传记为视角,为观众们讲述了达莉亚·克里门托娃的舞蹈人生。除了史诗、大师级的艺术类纪录片,平凡人的艺术梦想,也被纪录片收入镜头,比如关注贫民窟舞者的《从头到脚》,也将在电视节期间播出。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一群来自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舞者。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舞蹈风格,通过舞蹈,让曾深陷毒品深渊的瘾君子不再使用毒品,还让许多年轻人学会了尊重长者和社会。有意思的是,片中的“舞者”由缉毒警察挑选,分别来自16个贫民窟。
除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主题纪录片,一批自然社会类纪录片也将亮相荧屏。韩国纪录片《天堂鸟》记录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鸟所在的“自然天堂”。以登顶森林的视野,观察天堂鸟的习性,探索其与人类的关系。法国纪录片《超级真菌》,则聚焦电子显微镜下的环保先锋——真菌,从减少污染到减少沙漠化,再到改善基础设施网络,真菌在生化系统中的作用和功能首次以纪录片的样式被全面介绍。此外,还有《比橙色更浅》等社会纪录片,通过老兵后裔因生化武器造成的残疾,讲述战争的恐怖。
本届上海电视节共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335部纪录片报名参赛,最终有21部纪录片成功入围。入围纪录片不仅来自欧美传统纪录片大国,还有近年来纪录片产业发展异常迅速的国家和地区。这些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了当今世界社会的发展潮流,触发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思考。
欧美纪录片凭借纯熟的市场运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手势,精致大气涉猎面广是其鲜明特色。来自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隐秘王国》一改自然类纪录片拍摄大型生物的一贯风格,从微型动物这个全新、独特的视角出发,探索自然世界,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享受。而埃塞俄比亚的纪录片《疯狂的岁月》则展现了几个流浪男孩让人难以想象的街头生活——微妙的友谊和懵懂的爱情,为颠沛流离的生活增添了鲜活的亮色。德国纪录片《雅利安人》以一个黑人女性的视角,走访雅利安人发源地伊朗,以详实的采访揭示了右翼分子对“雅利安人”的解释和对种族主义的信奉的盲目可笑。
此次国内的参赛纪录片共有5部,分别是《瓷路》、《棉花》、《守望者》、《迁动人心》和《乡村里的中国》。《瓷路》聚焦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棉花》则以人文视角透视棉花种植、采摘、纺织到成衣、出口的生产过程,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中国人生活和与这条生产链息息相关。《守望者》则细致地展示了一群在大漠深处守卫通往卫星发射基地铁路线的军人的生活。
本届电视节纪录片单元“白玉兰”奖评审主席,是加拿大HotDocs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执行主席克里斯·麦克唐纳德,这位知名纪录片人在业界以运营闻名。有业界人士曾拿上海电视节的纪录片单元和HotDocs类比,强调电视节对纪录片产业的推动作用。1993年创办的HotDocs,是北美地区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纪录片节、纪录片交流与交易场所,其根据纪录片工业流程,为纪录片的生产提供一整套专业推广、发行的机会。其中,针对年轻人纪录片创投而设置的“快速启动”环节,与上海电视节MIDA计划类似,是纪录片新锐获得产业投资、进入发行推广渠道的重要平台。
半数受访观众不知何为纪录片?
不要以为有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国的原创纪录片从此就可以和综艺娱乐节目或电视剧平起平坐。一方面,像《舌尖2》这样仅项目广告就高达8000万元,可以和电影《私人订制》植入广告几乎持平的纪录片,在整体纪录片市场中所占比例不到总量的1%,另一方面纪录片的观众认知程度依旧不高。不久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有1/4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的观众并不知道这是纪录片,以为是电视剧或电影。哪怕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也有近半数观众并不知道什么是纪录片。
下周,上海纪实频道将上星播出,而央视纪录频道去年的广告收入就超过4亿元。日播纪录片栏目《纪录中国》,目前已在90多个地面频道播出,覆盖收视人群超过8亿。看似牛气冲天,其实纪录片面临的问题依旧不少,行业发展还是“比较烦”。不久前发布的《2014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披露,去年全国生产了1.1万小时电视纪录片,其中的精品并不多。与此同时,优秀纪录片也不一定就有好价钱,大部分纪录片的版权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值。所谓“1分钟1万元”的纪录片高身价,只属于顶级纪录片。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更多的纪录片,“每分钟300元起,能卖到1000元就心满意足”。
公众对纪录片的认知程度更是“让人着急”。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表示,纪录片目前依然在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夹缝中求生存。不久前,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有48%的被访者不知道什么是纪录片,28%在过去6个月内没看过纪录片。去年,美国的纪录电影达到历史最高的161部,法国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92部,相比之下,中国国产纪录片的银幕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观众不认纪录片?纪录片业界有个说法: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一样。相册中精美的是加过工的艺术照,但最能勾起回忆的,往往是不经意间一颦一笑的本色记录。经过几年的发展,眼下,不少国产历史文化、城市形象、自然人文纪录片都被包装成了“大片”炫耀技巧,用计算机技术“复原”历史盛况;比拼投资,请来演员“情景再现”——内容和模式雷同的“大片”,好像家庭相册中的“艺术照”:镜中人看上去很美,却因为化妆灯光、后期处理而“千人一面”,少了生气和个性。知名纪录片人陈汉元曾表示,纪录片应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作者个性的纪录片才有灵魂。“主题大、投资大、规模大,影响未必大。”很多纪录片的影响,和投资规模、宣传造势比起来,人文价值和社会回报太少。
相关链接
上海电视节期间,组委会将通过东方卫视、纪实频道、ICS等多个频道展播24部精心挑选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涉及人文、历史、自然、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17部广受好评的获奖纪录片和纪录片新片,将在MIDA影院展映单元与观众见面。参加MIDA纪录片展映影院则包括大光明、国泰、永华等。
电视展播片精选
《我最后的15万支烟》(捷克)
简介:在持续大量抽烟长达15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检验显示,纪录片镜头中的主角,其身体状况已经非常不健康,因此他决定立即开始戒烟。
看点:用日记体拍摄,描述了由于戒烟而导致身体和精神在各个阶段所发生的各种改变。在主人公越来越愤怒的同时,他也开始关注烟草产业的普遍现状。
《吉西》(以色列)
简介:本片源于一部刚上映的名为《吉西》的故事片。吉西曾领导反抗组织,通过贿赂纳粹官员拯救犹太人。她的故事几乎已被人遗忘,留下的只有几十封信,她曾将这些信寄往全球,希望能募集经费用于贿赂纳粹,以拯救欧洲的犹太人。
看点:纪录片探访了这部影片拍摄、上映的过程,并且记录了吉西的信件,以及历史学家对此的看法:一个伟大女性,她曾拯救上千人,却没能拯救自己,这样的故事虽是悲剧,却鼓舞和感动人心。
《另一种运动》(瑞典)
简介:讲述了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一支女子足球队在艰苦环境下发展的故事。影片共分3个部分——胜利的呼喊、逆流而上的女性、认真地踢球,展示了女运动员近60来为踢足球做出的奋斗和努力。
看点:女足似乎永远没有那么多的赞助和关注,那么女性足球的魅力和意义在哪里?这部纪录片将带观众走进铿锵玫瑰的内心世界。
《前尘影事》(中国)
简介:本片讲述了世界第一张照片的诞生和达盖尔法摄影术发明的曲折故事。这一过程充满艰辛,也蕴含着种种不为人知的传奇曲折。1844年,法国海关官员埃迪尔来到中国,用达盖尔法照相机拍摄了中国最早的影像,记录下《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现场。
看点:2012年底,“前尘影事——最早的中国影像”展览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这批照片随后来到中国,在北京、丽水与武汉开始了巡展,时隔一百多年后,它们终于回到了诞生地,而这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亲爱的惯犯》(波兰)
简介:讲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社会现象,就是没有犯罪记录的女人们有些容易爱上了那些常年从事犯罪的惯犯们。她们不仅爱着这些惯犯,一次又一次原谅他们,而且始终期待着有一天他们会回家和她们团聚。为了能让自己的爱人出狱,这些女人们什么都愿意去做,哪怕只是短暂见上一面。尽管这些女人们和自己的爱人两地分隔,但她们一直努力让自己和爱人一起过上正常的生活:她们和惯犯结婚并生育了孩子。
看点:爱上囚犯的女人们,她们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在本片中真实地展现出来,情感表达细腻真挚。
影院展映片精选
《阿姆斯特朗的谎言》(美国)
片长:122分钟
简介:“环法王”兰斯·阿姆斯特朗曾经是作为体坛神话一样的存在,这位美国自行车职业选手,曾经创下了环法大赛七连冠的惊人成绩,职业生涯期间他还曾战胜癌症,那时候阿姆斯特朗似乎是不可战胜的。但是2012年阿姆斯特朗最终被确认曾服用过兴奋剂,他的环法冠军头衔也被剥夺,并且被终身禁赛,过往的一切辉煌都瞬息间破灭。
看点:新闻一般的纪录片,捕捉到了阿姆斯特朗所有辉煌毁灭的一瞬间。
《声音城市》(美国)
片长:108分钟
简介:音乐人大卫·格鲁曾担任涅槃乐队鼓手,后创建喷火战机乐队。1969年,“声音城市”录音室诞生,它隐藏在圣费尔南多谷的仓库中,后来成为摇滚乐的圣地。格鲁和许多著名的音乐人、歌手聚集在“声音城市”,并将那里当作自己的家。
看点:摇滚巨星们的音乐磁带风靡了30年,却一夜之间被数字时代淘汰,“声音城市”的丧钟也随之敲响。
《离巨星20英尺》(美国)
片长:91分钟
简介:很多人听过她们的声音,但是鲜少有人知道她们的名字,这句话几乎可作为“和声女声”职业生涯的最佳注脚。
看点:首次将视角投向幕后女声,她们曾在那些20世纪最著名的流行歌手身后甘做绿叶,而她们也恰好见证了流行音乐史。
《林中之歌》(德国)
片长:97分钟
简介:这是一部关于非洲热带雨林和美国城市之间关系的现代史诗,记录了美国人路易斯·萨尔诺深入非洲热带雨林并在当地定居,在非洲生活的25年期间,他录制了超过1000小时的土著音乐,并且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看点:当收养的孩子13岁时,路易斯带着儿子重返纽约,与他的家人、朋友见面,试图重新回归城市生活真的那么容易吗?
《寻找小糖人》(瑞典/英国)
片长:82分钟
简介:《寻找小糖人》是瑞典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的作品,讲述了美国底特律民谣唱作人罗德里格斯的传奇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罗德里格斯在发行了两张反响一般的专辑之后便在流行乐坛消失匿迹,但在千里之外的南非,他的歌却影响了一代人。纪录片讲述的就是两位罗德里格斯的铁杆乐迷寻找他的过程。最终,乐迷经过努力如愿找到罗德里格斯,还把他请到了南非举办了巡回演出。
看点:36岁的导演马里克刚刚辞世,让这部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变得更加传奇。该片此前曾在国内荧屏播出,在国内的粉丝不少。 丁婷茹 整理
韩国出品的纪录片《天堂鸟》探索了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天堂鸟与人类在历史上的关系。讲述了这种被当地人喜爱的鸟类,如何成为各种旅游纪念品上的国家的象征。
《比利时之音》展现了不为人所知的比利时音乐,被称为比利时流行音乐年代史。
《达莉亚·克里门托娃——舞蹈人生》(捷克)。作为舞蹈类纪录片,该片不仅讲述了达莉亚·克里门托娃在苏格兰芭蕾舞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的演出经历,还通过纪实镜头捕捉了大量舞蹈动作。精致成为这部艺术类纪录片的看点之一。
文汇报记者 王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