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行昨天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上海自贸区新一轮金融改革由此启动。此举不仅是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步骤,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更将推动金融改革在上海先行先试,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就在《实施细则》落地首日,境外融资首单宣告出炉——中国银行成功叙做自贸区内首批分账核算境外融资业务,包括通过分账核算单元为中行上海市分行办理区内首笔分账核算单元境外融资业务,为中海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办理区内首笔工商企业境外融资业务,以及为太平石化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办理区内首笔非银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业务。此次从境外融入的资金,将分别用于补充自身分账核算体系内的流动性和企业的日常经营及采购等。
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潘岳汉看来,昨天发布的《实施细则》将让区内主体借助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办理境外融资更为便捷,在发挥自贸区“试验田”作用、建立金融宏观审慎调控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也拓宽了区内机构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于全面推进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便利实体经济投融资活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事实上,《实施细则》将对企业确有需要、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跨境资金流动提供有力支持,满足区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理境外融资需求。区内主体可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更加便利地从境外融入低成本的本外币资金,企业可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为其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实实在在好处。
“全球低成本的资金‘活水’涌入自贸区,无疑将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浦发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行副行长王建新告诉记者,相较于拆借境外其他金融机构资金,拆借离岸资金不用代扣代缴境外利息所得税,进一步降低资金成本。同时,由于是系统内拆借,资金使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由于拆借币种是外币,利率也会更低。
改革触角延伸至资本项下
作为央行支持自贸区建设三十条意见的又一关键举措,《实施细则》将加快自贸区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提速人民币国际化步伐。
根据“三十条意见”,上海自贸区要通过创新有利于风险管理的账户体系,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促进对外融资便利化,完善全口径外债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自由贸易账户业务正式启动以来,各类区内主体开户积极性高,自由贸易账户运行情况良好。同时,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自由贸易账户实时监测系统,实施了本外币一体化监管,相关风险得到了有效防控。总体看,分账核算业务政策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推进分账核算境外融资业务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这是继去年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实施细则、分账核算业务实施细则和风险审慎管理细则等自贸区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政策后的又一个标志性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政策措施,改革的触角渐渐由经常项下延伸到了资本项下。”工行上海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细则》的发布意味着中外资企业将享用同等的境外融资待遇,企业不分经济性质和规模大小,享有平等的境外融资权利,可融入的额度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因素、境外融资杠杆率以及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计算而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收支币种和期限结构,合理安排境内外和本外币融资结构,实现财务安排的最优化。
自贸区“联动”金融中心
《实施细则》的出台表明自贸区金融改革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随着上海地区设立自由贸易账户的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从境外融资,为自贸区金融改革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政策空间,充分体现了自贸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的总体政策思路,将有力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实施细则》的发布是自贸区‘金改3.0版’的一个关键起步。”央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张新表示,自贸区“金改3.0版”要在难啃的硬骨头和关键领域取得全面突破。未来半年,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个要素,资本项目可兑换将得到全面有序实施,自贸区企业和金融机构境外融资全面放开,上海个人境外投资有望落地实施,利率市场化全面推进,上海金融市场实现与国际市场双向开放,金融业准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金融监管的负面清单管理全面实施,以自由贸易账户系统为标志的各类强大的事中事后风险管理和金融安全系统全面到位。
据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屠光绍透露,按照中央有关部署,目前“一行三会”与上海市政府正在制定下一步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联动的方案,将安全、快速、同步地推进自贸区建设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实习生 白清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