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峰正在制作以“羊”为主题的年俗面人。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本报记者 徐维欣
除夕前,虹桥机场里举办的一场特殊民俗文化展示吸引了不少返乡旅客的目光。在面塑摊前,眼看着一双巧手揉捏出一只只色彩鲜艳、惟妙惟肖的面塑小羊,准备返回广州过年的小雯挪不动步了。父亲张先生不禁开口询价,想要购买。
“这些是不卖的,看你们这么感兴趣,送一个给女孩吧。”埋头制作的陈凯峰让小雯选了一个喜欢的。在机场展示期间,他总是被一双双好奇的眼睛围拢着。
“有机会到这里来展示,是希望能让民俗文化更好地向各方宾客传播。”陈凯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上世纪30年代享誉全国的“面人赵”赵阔明是他外公,民间一直流传的“北有‘泥人张’,南有‘面人赵’”,指的正是这位海派面塑的开山祖师。
“从不守旧,广招学生”是“面人赵”门派始终秉承的精神。陈凯峰说:“吸引越来越多喜爱这一手艺的人,面塑技艺才不会断根。”
艺术牵手科学,传统技艺与时俱进
面人也称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是艺术性很强的民间工艺品,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发展至今大致分为南北两大流派,而“上海面人赵”艺术在上海已经有近百年历史。
“北方的面塑粗犷,大写意为主,而南方的面塑则精细,讲究色光搭配。”陈凯峰介绍说。这位年逾不惑的传承人,自幼耳濡目染,对于面塑有着浓厚的兴趣。得到家中长辈的真传,他却并不故步自封,而是更加积极地研究手艺。
赵阔明的作品题材大多聚焦“八仙过海”、“钟馗捉鬼”等神话故事,京剧脸谱也是他的重要题材,这些人物面部刻画细致,服装线条简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到了第二代传承人,赵阔明的长女赵艳林将西方雕塑中写意的表现形式掺入其中,同时又受到其丈夫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细刻”名家陈恩华的影响,将微雕细刻与面塑相结合,让面塑技艺呈现出新的面貌。如今,陈凯峰肩负起传承的重任,为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兴趣,他将卡通动漫元素加入其中,让面塑作品在不失传统色彩的同时,平添卡通韵味。
面塑艺术的创新动力还来自材料的进步。原先祖辈“一半面粉、一半糯米粉,再加防腐剂”的配方无法实现长时间存放,还伴有重量偏重、搬运不便等缺陷。尽管从母亲开始已添加一些化工试剂,但是效果依然不理想。陈凯峰想到了传统技艺与科学技术的联姻。他先后跑遍了上海有机研究所、农业研究所、化工研究所、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通过请教专家,加上自己摸索,最终确定了“聚乙烯醇”这一材料。“如今我的配方是由大部分的纸浆化工试剂加少许面粉而成。”这样的材料能让陈凯峰的作品存放百年不变质,同时轻巧得几乎没有分量,最为关键的是搬运途中偶有碰撞也不会损坏作品本身。
面塑作品上饭桌,非遗传承在年味中
如今,身为上海市北郊学校美术老师的陈凯峰在讲台上不遗余力地普及着面塑艺术,这门拓展性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捧。这让陈凯峰感到非常宽慰:“只有大家都有兴趣了,这一民俗文化才能真正被延续传承。”
陈凯峰坦言,面塑技艺的特性包括艺术欣赏,制作观赏和经济价值。但是面对“玩具太多”的当下,面塑的经济价值开发显然困难重重,这也是靠面塑吃饭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的关键原因。作为传承人,陈凯峰也想到了这一技艺“产业化”的出路——食品。“若非作为艺术品保存,在面点制作中的应用应该是条出路。”
明天,陈凯峰将做客上海群众艺术馆为游客免费讲解传授面塑技艺,陈凯峰说,“每年新春,这样的活动都不会少,前来观摩学习的人往往会把整个教室都坐满。我相信‘上海面人赵’不会断根。”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