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昨天晚上,一场汇集了20出剧目共24个唱段的现代、新创剧目演唱会在天蟾逸夫舞台上演,拉开了上海京剧院“甲子回眸系列演出”的序幕。60年的戏曲传承,将在接下来的9个月里以各种方式密集呈现。
1955年3月24日,上海京剧院在原华东实验剧院京剧团、上海市人民京剧团和新民京剧院合并组建的基础上成立,首任院长为周信芳。在一个甲子里,上海京剧院以一出出剧目、一代代艺术家勾勒出了京剧文化在上海的发展脉络,为京剧的传承注入了海派文化的基因——尊重传统、激活传统;更以一个甲子的艺术实践,证明了戏曲艺术的传承流变,需要呼应时代。
坚守传统戏曲美学精华
在戏曲艺术起落浮沉的60年里,上海京剧院没有放弃对传统戏曲美学精华的坚守。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这是当代戏曲发展中一条重要的文化策略。
唱念做打,以唱为先。在昨晚的演唱会上,由青年梅派演员田慧演唱的《审椅子》选段,让不少戏迷感到惊喜。《审椅子》是一出现代戏,诞生于1964年,由 梅派名家李炳淑主演。该剧体现了上海京剧院当年在以唱腔回归京剧本体化、精致化的追求——运用传统二黄声腔来塑造人物,深沉细腻,充分发挥了梅派在唱腔上 的优势,所以尽管是一出小戏,却一直受到戏迷的喜爱。演唱会上一段“红木椅”二黄慢板,就是乐迷们耳熟能详的选段。
在呈现京剧艺术纯粹之美上最极致的例子,当属由陈少云、史依弘主演的新编剧《狸猫换太子》。这部戏的前身,是20世纪上半叶京剧舞台上的同名连台本戏,以揭露宫廷秘闻为噱头,还有不少江湖争斗的情节,常演不衰的同时,也遭到文化界人士的质疑。谁也没有想到,到了1990年代,上海京剧院重新捡起了这个题材,在创作中抛开了原先的宫廷争斗,而是把主题放在善与恶的较量上,着意刻画出小人物的人性与善良,成为一出《赵氏孤儿》式的作品。摇身一变的《狸猫换太子》将南派京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情节环环相扣,特别强调演员在唱念做打上的全面展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就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价值:“当上海京剧院将它重新演绎时,我们直观地认识到了京剧传统的博大精深,同时进一步认识到当代文化与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层联系。如果说京剧有义务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存 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就是奉献出更多这样的作品。”
适应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在强调传承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指出,戏曲发展不能与时代脱节。戏曲不仅是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应该是现代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唤起当下社会的普遍共鸣,是戏曲在新时代里能否得到尊重的关键。事实上,这也正是周信芳的艺术理念,最终成了上海京剧院的精神命脉。
昨晚压轴的《贞观盛事》选段,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喝彩与掌声。这一方面是因为尚长荣的出场,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戏迷对该剧的整体认可。该剧首演于1999年,在演出样式的创新上做出了大胆尝试,丰富了京剧的舞台语言,更满足了当时观众对剧场表演的审美期待。比如《金殿》一场中,魏征向李世民谏言,舞台调度首次打破了京剧舞台上的对称原则,将李世民与群臣置于舞台一边,将魏征置于舞台另一边,视觉化地表现出了魏征的孤独,由此产生的舞台震撼力不言而喻。
当然,京剧的现代形态,除了引入现代舞台语言之外,更在于体现现代文化精神。而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提上海京剧院在新时期的标志性作品——《曹操与杨修》。今天的人们都已经能认同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的评价:“这是京剧能够体现现代文化精神的有力例证。”众所周知,当年尚长荣带着这个剧本,敲开了上海京剧院的大门,从此与上海结缘。
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告诉记者,所谓演不完的三国戏,京剧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曹操,因此,如果不了解当时文学艺术正在发生的转变,就会认为《曹操与杨修》“没有戏”,不过是第N+1个曹操而已。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里,戏曲创作在人文思考和美学深度上都是滞后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正是在那样一种时代背景下,上海京剧院慧眼独具,相中了《曹操与杨修》。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选择背后,就是上海京剧院将周信芳的艺术精神发扬到了崭新的艺术阶段,古典与现代并存、媲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