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加勒比地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下简称“特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岛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和“007”系列小说作者伊恩·弗莱明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特多的女性曾四夺“世界小姐”的桂冠;特多还是加勒比地区唯一拥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国家,国民经济比较发达。因此,当地人常说,上帝是特多人。
特多目前有5000多名华人华侨,还有上万名临时身份的华人,他们在这里主要从事餐饮业、超市和杂货店等生意。特多虽与中国远隔万水千山,历史渊源却相当深厚。早在1806年,来自澳门和广东的第一批华工90余人踏上了这片土地,他们在这里辛勤耕耘,与当地人结婚生子,深深融入主流社会。记者最近到特多采访,听到一个个光彩照人的故事,耳闻一个个响亮的华人名字。
何才:独立前后的总督
1962年特多从英国独立时,所罗门·何才被任命为特多第一任总督。何才出身于特多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华人,他两岁时随父母从邻近的牙买加移居特多。走出校门后,何才从基层政府公务员做起,先后在海岸轮船局、工业和劳工部门任职。1956年他出任特多殖民地秘书,官职仅次于总督。
1960年特多独立的前两年,何才被英国女皇任命为特多最后一任英国统治下的总督,也是英联邦国家中第一位非白人总督。特多获得独立后,何才继续担任总督,直至1972年退休。在总督任期内,何才支持政府推动公务员本地化,逐步削弱英国在特多的影响力。上世纪70年代,特多首都西班牙港兴建的一条公路以他名字命名。1982年何才离开人间,享年78岁。
陈友仁:孙中山先生的密友
陈友仁的父亲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后因兵败负伤逃到香港,最后被迫流亡牙买加,后又迁居特多。陈友仁自幼学习用功,20岁时就通过考试获得了特多的律师执照,创建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成为特多华人社区和少数族群中有名的律师。但是,他更渴望突破小岛的视野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闯荡。
从1906年开始,陈友仁每年去英国伦敦与当地华人社团接触,了解到了中国大地上正在进行着的社会政治变革。1911年,他变卖家产携带全家从特多迁往伦敦,住进了高档社区,让儿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当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传至英国,陈友仁立即放弃丰厚的海外产业,告别妻儿,回到中国,发誓要与劳苦大众站在一起。回国后,他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法律顾问、英文《京报》总编辑。之后,他因撰写揭露段祺瑞勾结日本的文章锒铛入狱,出狱后赴广东追随孙中山先生。
特多是英国的殖民地,文化教育受英国影响很大。在特多长大的陈友仁的英文与法律功底深厚,他回国后在孙中山身边担任外事顾问和英文秘书,后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1933年,他参加福州事变,出任福建人民政府外长,后流亡法国巴黎。1938年,陈友仁回香港参加抗日活动,香港沦陷时被日军拘禁。1941年,他被日军胁迫迁居上海,长期遭软禁。1944年,陈友仁郁郁寡欢病逝上海。
戴爱莲:中国现代舞蹈之母
戴爱莲是在上世纪40年代将芭蕾舞带入中国的第一人,因此素有“中国现代舞之母”的美称。她祖籍广东,1916年在特多出生,自幼喜爱体育和舞蹈。14岁那年,她母亲把她送到伦敦学习芭蕾舞和现代舞,师从英国名家。留学期间,嗜赌的父亲把家产输个精光,家中无法支持她在伦敦的学费。戴爱莲决定自力更生,通过勤工俭学继续留在伦敦完成学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爱莲多次在伦敦参加义演,为中国人民的抗战筹集资金。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她离开伦敦取道澳门回到内地,创作了大量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蹈作品,先后在重庆、上海和北京等歌舞学院任教,并从事中国民族舞蹈的采集、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戴爱莲先后担任中央芭蕾舞团首任团长和北京舞蹈学校首任校长,兼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创作了《荷花舞》、《飞天》等传世佳作,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1982年,戴爱莲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会副主席。戴爱莲于2006年2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9岁。为了纪念戴爱莲在世界舞蹈艺术和中国与特多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戴爱莲基金会于2011年8月在特多首府西班牙港成立,基金会每年选送优秀的特多年轻舞蹈人才赴中国留学深造,增进中特两国的文化交往。
文汇报驻巴西利亚记者 朱幸福 杨岩松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