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婷)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也在向“智慧”和“互联网+”转型。今天举行的2015年上海市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市文广局将正式对外发布《“文化上海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这项计划,到2016年底,上海市民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社区大屏等终端访问上海80%的公共文化资源,并像上网购物一般实现文化产品或服务的自选和消费。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共有博物馆114家、美术馆32家、公共图书馆237座、文化馆245座、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工人文化宫19座、青少年活动中心36所、公共文化广场100余个,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信息不对称”一直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难题:一方面,总有居民说不知道有哪些文化活动在举办;另一方面,文化场馆却常常抱怨人气不足。而一些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举办的文化服务项目,市民也未必喜欢。
市文广局决定运用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将文化设施、资源的供应和百姓的需求有效对接。2014年1月12日,“文化上海云”首个子平台“文化嘉定云”正式上线试运行。该平台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文化场馆的虚拟游览体验及其相关服务;市、区(县)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信息发布、预约;各类电子资源的在线共享。市民只需通过电脑、电视、手机、移动终端等接入,就能获得一站式服务,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据悉,目前“文化上海云”已在嘉定、闸北、闵行、静安、浦东新区五个区县建立了子平台。
记者用手机App现场体验了闸北区“智”文化服务平台,发现该平台可通过自主搜索或自动定位方式,迅速调出区域内正在或即将举办的文化活动信息,各项活动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屏幕上呈现,更配有地图标注的相隔距离和行进路线,十分便捷,市民可按需预约。此外,平台特别搭建“互动区”,市民可对参与过的活动进行评价。“它既能实时发布各种文化资源和活动信息,引导大众积极参与和互动,又能增强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闸北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坦言,以前每次举办群文活动,找观众是最头大的问题,现在只要提前把信息放在网上,难题迎刃而解。而通过近一年的运营,他们大致摸清了市民的喜好,比如区域内亲子类活动颇受欢迎,每次一发布,短时间内便被抢光。这些信息汇聚成大数据,也成为他们以后工作的“智库”,倒逼政府部门改进各项公共文化服务。
据“文化上海云”打造方上海创图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透露,接下来他们将把各个区县的资源集中在一个总平台上,不久的将来甚至可以按需按人定制公共文化服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