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高品质的义眼使狼标本栩栩如生。
②海豹表情“萌”化了
③精细工艺让三叶虫触角得以展现
“生命长河”展区内展示着各种时期的恐龙标本(模型)
“不管如何,自然博物馆得以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标本。每一件生物标本,都记录了生命本身,和我们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沧桑巨变。”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云飞说。
制作:定格它活着那一刻的样子
判定一件标本是否成功,就看它是否栩栩如生。好的标本能活灵活现地展示动物活着时候的样子,差的标本则往往“失真”。
动物死后身体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胡须蜷曲、绒毛耷拉、身体萎缩等,为了克服这些变化,标本师们想尽各种方法。
以人们最为熟悉的哺乳动物为例,以前标本师用稻草将干瘪的肚子塞满,所以老虎、狮子看上去圆鼓鼓的,不过有些细小的地方,稻草就没那么容易发挥作用了,而且用稻草也表现不出肌肉的张力。如今,标本师会以模型作为填充,精细的模型甚至雕刻有肌肉纹理和血管。
如同优秀的画师需要对人体结构了如指掌一样,标本师也要对动物的骨骼、肌肉走向了然于胸。上海科技馆标本师单鹍告诉记者,学习解剖是现代标本制作的第一课,学好它才能将动物活着的那一刹那定格下来。
通常制作一个大型动物标本需要分五步,首先根据测量尺寸制作泥模,其次在泥模上雕刻所需形态,雕刻完后将泥模翻成玻璃钢模,然后给模型“穿上外衣”——也就是动物皮毛,最后“画龙点睛”安装与动物眼睛结构相同的义眼。
在自然博物馆,人们的目光往往被“大个子”哺乳动物标本所吸引,其实不起眼的甲壳类、两栖爬行类标本更费劲。单鹍说,本土团队制作哺乳动物标本的水平已接近国外,但甲壳类动物差距还很大。
为此,上海科技馆特意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馆请来两位老师给标本师进行特训。以制作螃蟹为例,得先拿一根比绣花针稍粗的钩子,从关节内膜切开的小口伸进去,一点一点把腐肉挖出来。当对着太阳拿起蟹壳,看不到一点蟹肉残留的影子时,剔肉这步才算大功告成。
给“空壳”后的螃蟹填充,以前用的是棉花,倘若时间紧张,蟹脚就不塞了。棉花放久了标本就憋了。而澳大利亚人用的是硅胶,这种水状的填充物能够塞满壳内的每一处,即便放个十来年,收缩率也很小。
为了让标本摆出形状,还得用针固定,一只手掌大小的螃蟹,国外团队居然用掉了100多根针,而我们只用十几根。在针的固定下,能把螃蟹的精气神都给提起来,一个星期后去掉针,一只“蟹将军”就做好了。
理念:置身于生活环境之中
老自博馆中放置于玻璃箱中展示的东北虎标本,在新馆中被挪到了一个山地针叶林的场景中,老虎身子前倾、四肢奔腾、正向一只野猪扑去。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自然场景,会看到一个故事:野猪被老虎追到了溪水边,溪水的烂木头上,蘑菇正努力地长大;两只雉鸡被野猪的步伐打乱了啄食的节奏;老虎背后松树上的松鼠却不大关心这一切,一双小眼睛只盯着松果的方向……
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内复原荒漠、草原、热带雨林等生态系统,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哪些动植物能充分显示出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令策划者们举棋不定。张云飞说,就老虎、猪、鸡的摆放位置,整个团队就讨论了几十次,最后只得请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专家拍板。
事实上,自然博物馆布展时,就算一片阔叶子出现在沙漠中,也会引起整个场景的不协调。“生态系统展示是所有自然博物馆都有的经典项目,也标志着自博馆的水平。”张云飞说。因为在生物研究中,越来越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说生物一切进化方向,都是为了适应环境。
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北京周口店直立人,就展示了一个生态复原场景——一名直立人握着一把石头做的长斧,神色紧张地盯着远处的猎物,在他背后,一只鬣狗张开了血盆大口。这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场景,把北京猿人用什么工具、吃什么食物、是否会用火、他们的敌人是什么都展示出来了。
这样的展示方式曾让美国自然博物馆客座研究馆员倪喜军“倾心”不已。现在通过声光电技术的融合,上海自博馆可以做得更好。
在“走进非洲”展区,一层楼高的背景墙其实是LED屏幕,可以播放旱、雨季非洲草原上生物不同的生活场景,当灯光照在狮子山上,你能看到狮子王俾睨天下的气魄,当灯光照在小河上,你能看到角马过河的壮阔……当科技手段与展示完美结合,几百平方米的展厅就化成了一望无际的非洲大草原,生命的蓬勃和残酷仿佛就在身边;而当你走进极地动物馆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寒气扑面而来,尽管这里只是将原本暖色调的灯光变成了冷色。
收藏:不可放松立馆之本
仅仅出现在上海自博馆里的海豹,就有5、6头,这个数量让国内其它自博馆羡慕不已,更令人羡慕的是,除了在“人前”展出的1.1万件标本,在上海科技馆的“后院”,还有近29万件藏品。
张云飞说,收藏是自博馆承载一切功能的“根本”,自博馆背后有一支科研队伍支撑,才能让面向观众的展示讲出更好的故事。比如在上海故事展区,一遍遍播放着的上海滩形成史并不足以令人印象深刻,但一件出土自现今青浦地区的须鲸骨骼就给予人发自内心的沧海桑田之感。
和国外相比,29万件标本并不算多。张云飞告诉记者,美国华盛顿的斯密斯桑尼亚博物馆拥有1.4亿件藏品。基于丰富的馆藏,美国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科学概念,让大家趋之若鹜。比如他们很早就提出了全球气温变暖的观点,正是基于从19世纪初就有的气温记载,相比之下,我们这方面的差距仍然不小。
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对标本的热情正在重燃。在上海科技馆,一支约50人的科研队伍已经聚集,他们将在全球收集新的珍品;在上海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内,也辟出了专门摆放标本的楼层。自然进化的秘密有望从标本上获得新的研究视角,这些生物以这样的方式将历史带到每一个人面前。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