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山有多高》,是台湾导演汤湘竹为纪念父爱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同样是出于对家庭的感悟和对父母的缅怀与爱,河南新乡的申长云、申长明、申长久三兄弟为逝去的父母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不能忘怀的爱》。
纪念双亲
台湾纪录片带来拍摄灵感
三兄弟的父亲申连成,生前是新乡砖瓦厂的工人,曾被评为市劳模,还当选过河南省人大代表,1994年逝世;母亲李文英也去世十年了。
“我们的父亲母亲基本上不识字,但我们的父亲一直教育我们‘克勤克俭、无私奉献’,而母亲对家庭的付出,则让我们兄弟姐妹懂得了家的含义。”大哥申长云说,母亲过世后,他们兄弟姊妹5人一直在商量,用什么方式来纪念双亲,把他们的责任和爱在这个家传承下去。
他说:“传统的放鞭炮、唱大戏、鼓吹手,我们也考虑过,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我们无意间看到《山有多高》这部纪录片,激发了我们拍纪录片纪念父母的灵感。”
艰苦拍摄
历时8年5赴山西花费数万元
“要拍母亲,肯定要去山西那边找我姨他们。”申长明说,1942年闹饥荒的时候,姥姥箩筐里挑着舅舅和小姨逃荒到山西,母亲李文英则因脚伤留在了河南。母亲与兄妹虽然相隔两地,但依然亲如一家。
小姨家在山西山区,山路崎岖路难行,经常走错路。有回他们的车坏在半路,三兄弟推着车在山里走了半天才找着修车的地方。“还有一次山西大雪,我们的车钻进雪堆里门都打不开了,我们仨只好从天窗里爬出来。”回忆起拍片子的艰难,三人如今当成笑话来讲。
“每次费尽艰辛来到姨家,吃着姨给下的饺子,就想起了我们的母亲。这8年来,我们去山西就跑了五六趟,行程有几千公里。”
申长云说,“母亲当年与她的兄弟姐妹分离大半辈子,她格外看重一家人的团聚。拍这部纪录片的8年来,让我们兄弟姐妹懂得了家的真正意义。”
2011年,是父亲工作过的砖瓦厂倒闭前的最后一年。大哥申长云特意申请调回砖瓦厂,亲自到厂里干了一年劳力,拉大车,跑砖瓦,体验父亲当年的工作,以便更好地拍摄父亲在砖瓦厂的素材。“十几趟砖瓦厂跑下来,父亲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更清晰也更高大了。”
说起这漫漫8年的拍摄过程,申长久形容为“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兄弟跋涉了数千里路,花费了数万元,拍下了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
后期制作
没经验闹乌龙拍片子没做检索
“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我们剪出来26分钟,主要围绕着我们母亲的一生来剪的。别看只有26分钟,光是剪辑,我们花了260个小时都不止。”申长明说。
申氏三兄弟都是摄影爱好者,三人在新乡市区合伙开了一家影像工作室,平时主要承接婚庆等视频拍摄业务,但是拍纪录片这种“高大上”的东西,还是头一回。
申长明说,毕竟是门外汉,第一次拍纪录片缺乏经验,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没有做相应的检索记录。
这就意味着,哪怕一个1秒钟的镜头,他们也需要从浩如烟海的1000多小时的素材里慢慢挑选。
“没办法,我们只能用笨办法一点一点地找。那几天,我一坐到电脑跟前就头疼。差不多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才剪出来第一版片子,大约有40分钟。”申长明笑着说,“片子最终定稿前,他们开了6次研讨会,先后把片子改了5版,精简到26分钟。”
“公映”成功
有望出加长版“家庭纪录片”
2015年3月24日,对申氏三兄弟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既是他们母亲的十周年祭日,也是他们的纪录片第一次“公映”。
片子上映前,老三申长久还特意设计了一张海报,贴在老院里,“敬请砖瓦厂父老乡亲前来观看”。海报上,当年砖瓦厂的烟囱高高竖立,“就像父母还在的那时候”。
晚上7:30,申家兄弟姐妹和院里的几十位老人守在银幕前。当银幕上出现申连成、李文英的身影时,那些老同事、老邻居想起旧事,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们兄弟几个给父母拍电影,多出息、多孝顺。申家老两口九泉之下也高兴。”一位在场的老人说。
8年时间,纪录片里当年母亲抱着的光着肚子的小孙子,如今已长成少年;8年时间,让三兄弟对父母“责任与爱”的家庭观念有更透彻的理解。
申长明说,目前这部26分钟的片子主要是祭奠母亲逝世10周年而剪的。“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兄弟三人将剪一部一个多小时的关于整个家庭的纪录片。”
“父母虽然不在了,但因为拍这个片子,让我们兄弟姐妹5家更亲密了。我们兄弟姐妹达成一个共识:家,不能散,要经常在一起聚聚。”大哥申长云说。
来源:苏州新闻网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