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教授正在为患者治疗。
(中山医院供图)
1853年,世界上第一个内镜在法国医生德索米奥手中诞生。16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医生赋予了内镜新的使命——凭借人体的自然通道,医生在完成检查的同时辅以微创治疗。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首创的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内镜下经黏膜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等术式,建立了世界内镜的新格局。
如今,要了解内镜最新进展,得去上海中山医院;要治疗疑难杂症,得去上海中山医院;要办内镜国际会议,有无上海中山医院的手术演示,已成为业内衡量水准的“风向标”。
为了这一天,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团队付出的是23年持之以恒的创新和努力。
从“十无”白手起家
内镜是什么?其实它就是一根神奇的“管子”,当被用作胃检查时称之为“胃镜”,用作肠道检查时称之为“肠镜”。但这根细细的“管子”在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姚礼庆教授看来,犹如一条隧道,小小内镜犹如一点光,照亮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1992年,中山医院成立内镜中心,时任院长的王玉琦“点将”姚礼庆全权负责。“当时,内镜中心只有一个医生——我,一个护士和一支内镜。”姚礼庆回忆,“我们是‘十无’——无教授、无设备、无论文、无课题、无研究生、无进修医生……”
打破内科外科传统的分工格局,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中山内镜中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体制创新的产物,而体制创新,正是一切创新的“种子”。
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普外科教授秦新裕说,当时面临的问题是:专业内镜医生队伍该怎么组建?根据习惯和传统,操作胃镜、肠镜属消化内科范畴,但是涉及微创治疗,则外科医生更有优势。内镜操作空间窄小,消化道壁又很薄,因此时有穿孔发生。而此时,内科医生常常束手无策,外科医生则可以立即手术修补。这就要求内镜团队“内外兼修”,由普外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共同组成。
随之而来的难题是,内镜领域尚无职称序列,要培养且留住人才,必须建立可发展的职业通道。于是,从中山内镜中心成立之初,医生便按原先的内、外科系列申报职称。
一开始,内镜中心用房搭在屋顶,共3间。随着名气逐渐响起来,患者人数随之增加,内镜中心也不断扩容。从2004年起,内镜中心搬至新门诊大楼,医院给了姚礼庆一个楼层,共1500平方米,设备与环境都大大改善。与此同时,内镜中心的工作量也开始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打通“世上最小的隧道”
在姚礼庆眼中,数量上的第一,只是内镜中心发展中的一步,能运用内镜微创技术为病人解除病痛,才是内镜中心的最终发展方向。
2006年,中国共选了11名医生去日本学习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早癌(ESD)。姚礼庆教授对出国进修的医生们说,回来要做到三个“第一”:在国内第一个开展内镜治疗早癌;撰写第一篇有关内镜治疗早癌的文章;引领中国召开第一届内镜治疗早癌国际会议。事实证明,正是这三个“第一”的要求,为日后中山医院的内镜技术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周平红教授是第一个被邀请参加德国国际消化内镜大会做内镜治疗的中国人。当时报告进入手术阶段,医生要在食管夹层中打开一条隧道,切断肌肉,难度系数很高。5分钟后,周医生以最快速度打开食管夹层隧道,寂静的台下掌声响起。最后,当其他专家还在埋头手术时,他已经大功告成。大会主席问道:“您的团队为多少名病人开展过内镜下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周平红教授回答:“1500人!”大会主席惊讶地说:“占世界的二分之一,太了不起了!”这时,全场响起了第5次热烈的掌声。
中山医院的内镜中心团队终于获得了国际医疗界的关注:周平红教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消化道黏膜下用内镜切除肿瘤,打破了过去内镜只能切除表层肿瘤的局限;徐美东教授首创在人体食管黏膜下打通“隧道”开展肿瘤切除。一些国外内镜学的权威看了手术后非常震惊,称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隧道”,这两项新技术是“改变世界的手术”,最后就用中山医院两位医生的名字命名了——周氏手术、徐氏手术。而内镜中心钟芸诗副教授在国际上第一个作开展双镜联合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大会报告,也被世界内镜外科医师年会命名为“钟氏手术”。
至今,中山内镜中心已举办各种内镜学习班共65届,其中有6届是国际学习班,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2000余医生,其中包括很多发达国家的内镜医生,就连大名鼎鼎的美国梅奥诊所、杜克大学、耶鲁大学也专程派人来进修学习。此外,该中心先后主编的全英文著作被各国当做教材,“中山标准”已成为世界内镜学的“金标准”。
2014年年底,世界顶尖医疗机构——美国梅奥诊所选派两位内镜治疗专家前来拜访姚礼庆的内镜中心,参观了一台内镜黏膜下肿瘤剥离术(ESD)。这台在内镜中心并不稀罕的手术,却让梅奥诊所的专家赞叹不已:“中国专家的技术走在了世界最前列!”
不能单纯“守”,还要能“破”
让病人有尊严地活下去,这个念头成了姚礼庆一次次尝试创新的强大动力。
对于大肠癌肠梗阻患者,过去的做法是先做个人造肛门,等排泄物彻底排清数月后,再把肛门回纳到肠道原来的位置,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但问题是,人造肛门整天都是臭气。
面对病患难以启齿的痛苦,姚礼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试一试,攻克这个难点,让病人有尊严地活下去。在查阅了国内外资料后,姚礼庆有了先采用肠镜置入支架治疗肠梗阻,将排泄物排清,再手术切除病灶的想法。
1999年冬天,一名身患晚期肠癌并发肠梗阻的病人来就诊,当时她的肚子胀得像皮球,没有一家医院肯接收,姚礼庆通过肠镜把一根金属支架植入患者体内——这在国际上是首次。他清晰地记得,支架植入病人肠道的那一瞬间,粪水喷到了自己的脸上、头上,臭气熏天,但他却很兴奋!从此以后,肠梗阻病人再也不用做人造肛门了。
姚礼庆说,内镜治疗是一门学科,要想引领整个行业,就不能单纯的“守”,还要能“破”。所谓“破”,就是要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潮头,勇敢地打破一切束缚人观念的陈旧规则。
文汇报记者 陈青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