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余封写于70多年前的书信将亮相上海市民史料实物收藏展,它们虽是爱情书简,却也是历史的见证——
他说:“你在重庆,我在印度,也不知几时相见,……只要橄榄核一样大的一颗铅粒或是一条半吋长的铁片,就可以了结一切。但是,如果我不死,我能够生还祖国,那时第一个要找寻的是你。” 她说:“虽然表面口头上时常很硬心,说不很想和你结婚。因为有时想想你没有什么好,可是心底里实在已经不能再离开你了。请你好好地培养她给你的身心,使她永远快乐满足。”
“抗战珍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市民史料实物收藏展”将于8月13日至9月13日举行。记者今天(25日)从上海市民文化节获悉,在眼下正在进行的藏品征集中,130余封往来于一位中国远征军翻译官与爱人间的书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它们写于70多年前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仅关乎爱情,更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侧影。
战火中的血色浪漫
这批即将展出的书信颇具传奇色彩。男主人公钱林保曾追随张光宇、张正宇、叶浅予等大画家学美术,擅长漫画,后作为翻译官被编入中国远征军,远赴印缅与日军作战。1944年,他经友人介绍结识了从上海奔赴重庆投亲、途经桂林的宦门小姐高芳仪。初次短暂的交往,两颗陌生的心并没有擦出爱情的火花,但在钱林保出国远征前的再次邂逅,使冥冥中缘分未尽的两个年轻人渐生好感。
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他们以书信传情,这份爱,经过战争的洗礼,越发地动人。在生离死别的岁月里,130余封书信让真正的爱情发出夺目的光。15个月后,两位年轻人终于在抗战胜利后于香港道风山举办了婚礼。
“这些书信是我父母感情和那个时代的重要见证,我很乐意把它们拿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分享。”这批书信男女主人公的儿子钱天华告诉记者,对于父母而言,这130余封往来于1944年至1945年间的书信是宝贝,父亲甚至将它们重新抄录了一遍。“两年里,父亲用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完成这项细致的文字工作。每天吃完晚饭,稍事休息后,我做作业、看书,他便开始誊抄一大沓信件。”钱天华记得,父亲用的是钢笔,抄录时,半透明的粉红色道林纸下垫着划有小方格的衬纸。“父亲时而停笔沉思;时而与母亲交谈,说到当年的情景相视一笑。我看看那些信纸,似懂非懂,不知其然,但我知道不能抄错,不可打扰他。”钱天华说,很多时候他去睡觉了,父亲依然还在伏案抄写。历时两年多,终于抄录完毕,父亲将它们汇订成帙,取名《素心集》,还将自己与母亲在一年多的通信期间的行迹,绘制成一幅旅行路线图,配制镜框后挂在墙上。
抗战研究的一手史料
文史研究专家沈飞德指出,中国远征军的悲壮历史,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辉煌一页,更是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强大中坚——中国战区的有力见证。然而,有关这段历史的史料和著述并不多,且多集中于政治与军事。这批书信真切细腻地记录了中国远征军的军旅生活,特别是男主人公对国仇家恨的感怀,不自觉地流露在书信中,感人至深。
“几时,才能让我一个人驾驶一辆坦克车去压平三岛呢?”“这几天在此地翻译官俱乐部里,每天都在讨论着最严重的现状。”“最近局势颇可乐观,犯黔的敌人已被顶住,而且节节被我向广西境内驱逐过去。”“这里的战线,已经越过了八莫、畹町、攻下了南坎,离孟德拉已很近,克复之期就在不远了……”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书信描绘的内容,堪称中国远征军当年征战印度、缅甸的形象教材,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真正的爱情是与爱国主义情怀紧密相连的。”沈飞德说,这些书信涉及军旅生活、艺术人生、爱情婚姻、家庭身世,以及当时的金钱物价等诸多细节,对抗战史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价值,极其珍贵。
文汇报记者 李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