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于2015年新年档回归的BBC迷你剧《神探夏洛克》,是近几年人气最高的福尔摩斯改编作品。主角“卷福”生活在现代,不仅延续了原著中聪明、倨傲的形象,同时在剧中展现了“满格”的“毒舌”技能,圈了一众粉丝。图为《神探夏洛克》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钱好 实习生 曹倩雯
少的不是IP,而是如何改编IP的对策。这是当下许多文化创意产业业内人士的困扰。2015年创意产业几乎言必称IP,IP不仅成为文化产品宣传的标签,还被许多文创团队寄予一夜暴富的期待。套用IP概念,英国最知名的虚拟角色当属柯南·道尔笔下的夏洛克·福尔摩斯。
“华生那小子写得太夸张了,现在我要重新写我福尔摩斯的故事。”上周,《福尔摩斯先生》在北美院线亮相,“甘道夫”伊恩·麦克莱恩饰演的93岁福尔摩斯如是说。不久前有英国数据公司对福尔摩斯进行了一次数据分析,最终发现这个大IP,在过去120年的近300次改编中,形象不断改变,包括猎鹿帽、风衣、小提琴和烟斗等如今被当做福尔摩斯文化基因的元素,都是后人添加的。用今天的话说,福尔摩斯几乎就是一个被众筹开发的IP形象。
谁在修改福尔摩斯的形象,哪些改编的元素最终被保留下来,又是什么促成了这些改编?有评论认为,从福尔摩斯形象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好的IP需要随着时代不断刷新,这种刷新不仅是外在的审美包装,更需要加入时代科技和地域文化。
“IP开发的最大优势在于粉丝,最大障碍也在于粉丝。”《卫报》在评价人气颇高的英剧《神探夏洛克》时,引用主创的话,认为粉丝间的话题发酵无疑会让改编作品走红,比如“原著中艾琳·艾德勒赢过福尔摩斯的目的,不过是和丈夫一起搬家逃走,而如今艾琳不仅成了福尔摩斯爱恨纠结的对手,还被赋予了‘女权主义的胜利’这样的额外解读。”
■主角需要一个大反派:莫里亚蒂在原著中是个只出现3次的小配角
如果没有后人的改编,仅仅靠原著,福尔摩斯还会是今天的“头号”名侦探吗?这个问题恐怕没人能给出答案,但能确定的是,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头号”名侦探,跟原著中的福尔摩斯并不完全是同一个人。
在1887年出版的小说《血字的研究》中,刚从阿富汗的战场上回到伦敦的华生医生,在一间化验室,看到了一个有些神经质地捣鼓着蒸馏瓶、试管的人。这人因为发现了一种能检验血红蛋白的试剂而激动不已,一边用惊人的腕力紧握华生的手,一边轻描淡写地说:“我看得出来,您到过阿富汗。”这就是私家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的首次登场。
此后,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作家阿瑟·柯南·道尔一共写了60个福尔摩斯的系列故事,这一角色的生平经历,也在60个案件留下的线索中被一点点拼凑丰满:1854年出生,身高6英尺,消瘦颀长,擅长拳击和易容;有一个年长7岁的哥哥在政府工作,大学专业是化学,从19岁开始侦破案件,27岁与华生合租贝克街221号B公寓;发表过《各种烟草的鉴别》《脚印探索》《职业对手形造成的影响》等论文,退休后研究养蜂,60岁出版《养蜂实用手册,兼论隔离蜂王的研究》。冷静、孤僻、一点儿冷幽默,不轻易流露的善良友爱,以及天才的观察和推理能力,让这个在小说中不太被人理解的怪侦探在读者中大受欢迎,迅速风靡全球,甚至专门出现了一个英文单词“夏洛克粉”(Shelockian),来指代夏洛克·福尔摩斯的粉丝。
在第26个故事《最后一案》中,作者曾担心自己心爱的角色会像过气歌手一样被世人抛弃,而采用了极端的方式,让福尔摩斯与莫里亚蒂一起从瀑布上坠落,希望借此在读者心中“永生”。一时间,伦敦街头有不少书迷戴上黑纱默哀,更多人强烈抗议,拒绝接受这样的剧情安排。面对读者的热情,柯南·道尔让福尔摩斯复活了。如果知道,自己笔下的角色会在292部影视剧上出现、2011年还有最新的小说续集出版、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在电脑游戏里一步步侦破当年的离奇案件,柯南·道尔想必会自嘲当初的担忧——这个19世纪的英国侦探非但没有过气,反而在一代代改编者接力式的再创造中,获得了真正的“永生”。
原著叙述到福尔摩斯的60岁就戛然而止,但因饰演“甘道夫”闻名的伊恩·麦克莱恩在刚上映的新片《福尔摩斯先生》中还演绎了93岁老侦探的风采。“基本推理而已,亲爱的华生。”这句话已经成为福尔摩斯流传最广的一句名言,但最早让福尔摩斯说出这句话的并非柯南·道尔,而是1929年的电影《福尔摩斯的归来》。而如今福尔摩斯的标志性服饰——猎鹿帽和风衣,也是插画师西尼·派格特在《线缕》杂志上绘制的系列插画中所加,原著中只提到福尔摩斯喜欢穿一种厚重大衣。另外,在60个故事中只有8个,写到了福尔摩斯拉小提琴,但如今小提琴已经变成他梳理思路的必备工具。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反派“莫里亚蒂”在原著中只出现过3次,就是个“打酱油的”。
那么改编作品的优劣,是否应以对原著的还原度为评判标准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摄的电视剧《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男主演杰里米·布雷特专门研究了小说原著,还跟柯南·道尔的女儿交换意见,从而一改此前福尔摩斯一身猎装的银幕形象,而是头戴高礼帽,身穿黑色正装,手里拎一根手杖,因为这才是维多利亚时代应有的绅士形象。因此,在所有对于福尔摩斯的影视改编中,杰里米饰演的版本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的,深受忠实书迷的喜爱。但《神探夏洛克》中那个用电脑查找线索、用手机联络华生的“卷福”,也在21世纪俘获了一大批新的“夏洛克粉”。有评论认为,再“离经叛道”的改编,角色魅力也未必会比“原汁原味”逊色。一个角色在其经典化的过程中,原作者只是起到了搭建骨架的作用,而后续种种改编在原作基础上赋予更多时代的新鲜元素,才真正为人物添加了血肉。
■反刍式内容开发:科技不仅改变故事内容,更丰富讲故事的方式
经典角色需要技术来完成“进阶”,技术也同样需要经典角色来圈拢人气。许多观众并不介意将熟悉的故事多讲几遍,但是如何不背离原著人物的精髓,而非成为IP外壳,让许多人难以把握。
随着时间的推进,对同一个角色的改编所呈现出的演变更迭,在科技方面最为明显。无论是影视剧的拍摄手法、后期特效,还是小说、漫画中不可忽视的剧情细节,都留下了科技进步的痕迹。
这一方面与传播的媒介、硬件设施有关。尤其是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码,视听效果的显著变化勾勒出技术发展的轨迹。在默片时代,共有不下70部有关福尔摩斯的电影出现,其中最早的一部在电影刚发明不久的时候就搬上了银幕——1900年,第一部福尔摩斯电影《福尔摩斯的困惑》诞生了,这是一部只有半分钟长度的默片。85年后,影片《少年福尔摩斯》已经使用了电脑特技,片中的彩色玻璃武士,是影史上第一个可以行走的CGI特效合成数字角色,这也为后来的星战等片子打下了基础。再到2012年上映的《大侦探福尔摩斯2:诡影游戏》,片尾精美的素描数码效果让技术几乎“隐形”,看不出电脑图形处理的痕迹。BBC迷你剧《神探夏洛克》是近几年人气最高的福尔摩斯系列片,华生婚礼上360度旋转撒花场景更是博得观众眼球,不少人表示这是“最唯美的画面”。在得知拍摄现场摆了一圈摄像机同时开拍以后,更是感慨现代科技产物的广泛使用和电脑剪辑的完美搭配,造就了经典荧屏画面。
另一方面,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也融入了剧中人物的日常生活。原作里的福尔摩斯是通过街上孩子们的跑腿,来收集线报,而21世纪发展最快的通讯和网络却出现在《神探夏洛克》里,“卷福”时常运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的手段来侦破案件,微光夜视仪、热视仪等前沿设备也与当年的放大镜不可同日而语。大量的现代法医学知识,包括尸体痕迹检验等,也都出现在近年来包括《基本演绎法》在内的多部福尔摩斯系列影视剧中。
其实,经典角色需要技术来完成“进阶”,技术也同样需要经典角色来圈拢人气。在摄像机、电影院、银幕的整体更新换代中,用更酷炫的视听语言把老角色的故事再讲一遍,给观众熟悉的主题添加一些新鲜的滋味,这种科技对经典的“反刍”,是片方喜欢的方式。《星球大战》从1977年一直拍到了今天,陆续圈了几代粉丝,尽管第一部就拿下奥斯卡“最佳视效奖”,但后续作品不断更新突破的华丽特效,和熟悉的人物、世界架构,依然让忠实粉丝不乏惊喜。前段时间上映的《侏罗纪世界》作为《侏罗纪公园》系列第四部,全片直接采用了3D格式拍摄。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实景特效不仅为影片创下好口碑,也使得票房再创新高。
冷思考 当心IP“挤出效应”:别纵容只认品牌不认内容的消费偏见
IP在改编和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常常会经由当地改编者的再次创造和传播,而发生一个本土化的转变。虽然这是IP产业化重要的一环,但也往往引发不小的争议。
改编也要因作品而异,熟知原作的观众非常需要看到一些新的故事和人物,新的故事和人物又能否重新取得观众的喜欢,这其中的分寸是一大考验。尤其是跨文化传播过程中,IP如何“接地气”,更是对创作者的一大挑战。
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是比较稳妥明智的选择,因为观众不会容忍创作者做任何破坏、损伤原著风格的事。1939年至1946年,由巴斯尔·拉斯伯恩主演的5部好莱坞版福尔摩斯系列电影——《福尔摩斯冒险史》《巴斯克威尔的猎犬》《福尔摩斯在华盛顿》《福尔摩斯面对死亡》和《福尔摩斯之死亡珍珠》,把故事移植到当时的二战背景中,福尔摩斯一身20世纪40年代的打扮,学会了驾驶汽车,还和纳粹分子斗智斗勇。一些忠实粉丝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改变,认为角色设定太过颠覆——就好像今天若要拍一部现代穿越版“狄仁杰”,很可能遭致非议。不过,这几部电影的本土化“着陆”较好,仍保留了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性格魅力和经典案件的紧张气氛,渐渐得到了认可,而且在二战期间,该系列影片的热映确实为当时深陷战争恐慌的美国人提供了勇气和信心。
另一方面,对于一个有足够多改编版本的IP来说,完全照搬原著也容易索然无味,如何推陈出新,也是改编者们绞尽脑汁创意的方向。美剧《基本演绎法》不仅将故事搬到了21世纪的纽约,还转换了华生医生的性别,让其成为福尔摩斯的美女医学助手,这一性别的调换,在同时段多部“福尔摩斯剧”的竞争中,在观众口碑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类似的改编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美国电影《福尔摩斯与华生小姐》中也出现过,把自己低温冷冻了一百多年的福尔摩斯被华生的曾孙女解冻复活,对新奇的设施惊诧不已,也因为第一次坐飞机而紧张得要命。在这出穿越剧中,英国与美国文化、近代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激烈碰撞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这种本土化改编,往往有较强的时效性、地域性,即只适用于当时、当地的文化接受习惯,却难以在该时间、地域范围之外得到观众的认同。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的前苏联版《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系列电影,一改大部分版本中福尔摩斯冷傲、别扭的性格特征,演绎了一个两鬓斑白、温和谦让、在被华生误会时还要道歉安抚的成熟智者,而华生则完全是个鲁莽、无脑的年轻人。反派角色莫里亚蒂外型像个巫师,妆容古怪、驼背、动作神经质,他的帮手竟是个狼人。许多评论家认为,这样的角色设置与前苏联的文化认同和典型化人物塑造方式有关,但在今天的俄罗斯观众看来,却也是一种过时、生硬的演绎。
与此同时,业界同样需要警惕的是IP“挤出效应”。所谓IP挤出效应,说的是只认IP不认内容的一种文化消费偏见。如今动辄三四部续集的影视系列“马拉松”大多后继乏力,在票房吸引力上拼不过优秀的原创新片,这给一心啃住IP不放的主创们提了醒:是时候好好反思一下了。许多优秀的内容,完全可以凭借内容拥有更好的市场,并不需要戴上IP的“帽子”,生搬硬套弄一个标签,傍一个名声。
福尔摩斯角色盘点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福尔摩斯几乎是“侦探”的代名词。在推理小说领域,没有一个角色能像夏洛克·福尔摩斯一样有着如此长久的生命力。在改编过程中不同剧本的设定,不断地融入新的时代环境中,福尔摩斯无疑是“侦探界”的标杆。
最经典的福尔摩斯
由英国格拉纳达电视台斥巨资摄制。布雷特扮演的福尔摩斯完全基于原著的塑造,因而受到广大小说读者的认可。布雷特对原著研究透彻,从绅士风格的服饰到破案的工具,都是遵循原著的描述,以至于很多福尔摩斯的忠实观众都认为,杰里米·布雷特就是夏洛克。当然,他英俊的外表及标志性鹰钩鼻更是深入人心。
最“赚钱”的福尔摩斯
小罗伯特·唐尼是史上最吸金的福尔摩斯,两部电影在全球获得11亿美元票房。他饰演的福尔摩斯是淘气、才华横溢的,与以往完全不同,电影里的他仿佛是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的007。但不得不承认,唐尼具有极高的票房影响力。
最典型的福尔摩斯
巴斯尔·拉斯伯恩在1939年至1946年参演了14部好莱坞电影,扮演的角色都是福尔摩斯。在当时的影迷心中,他就是最典型的福尔摩斯。他的福尔摩斯形象包括烟斗、放大镜和风衣,这样的造型对后来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
最新颖的福尔摩斯
美剧《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将故事搬到了现代纽约,还将华生转为女医生,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沿袭了探案类美剧的一些惯用套路,但是约翰尼·李·米勒饰演的福尔摩斯还是获得许多影迷的好评。由于他在原著的基础上还新加了现代破案方法,部分观众又称之为“最科学”的福尔摩斯。当然,女性华生遭到了喜忧参半的评价,有人认为,这样的性别选择不过是为了拉动收视。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