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比女生更难适应
2015年9月11日,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五天没见到家长的小朋友还是忍不住哭了,趴在家长手臂上不肯起来。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在陆雅萍9年的住宿教育管理经验中,她发现男孩比女孩在新环境下更容易哭闹和不适应,今年哭闹的孩子中男孩就占到了一半以上,“我们分析认为,这与男孩在家庭中往往更受父母、祖辈宠爱有关,因此依赖性往往更强于女孩。不少男孩也跟女孩一样,睡觉时一定要抱着毛绒玩具才能睡着。”
让陆雅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浩浩的小男孩,家在江苏启东。“8月31日,他是第一位到校报到的,可是一直紧紧抱着妈妈,到晚上睡觉时还哭着不让妈妈走,然后寝室里两人哭成一团,后来妈妈狠狠心走了,他就一直哭闹。我们怕他影响其他孩子入睡,就把他叫到寝室外面说,‘妈妈已经走了,你要站在外面哭一晚上吗?’后来他哭累了,想了一想说,‘那还是去睡觉吧。’”
“9月2日,浩浩连着三节课课后都来问我一遍:‘老师,我还有几节课可以回家?’问第三遍时我问他,‘你为什么每节课都要来问一次?’他说:‘因为我想让妈妈快点来接我。’”陆雅萍说。
“后来我们想出了一个办法,跟浩浩说,你看我跟你妈妈都姓陆,其实我是你的姨妈呀,让妈妈走,姨妈会陪着你的。浩浩一下子心理上觉得亲近了,经常叫我‘姨妈’,很依赖我,现在上课、睡觉都乖了许多。”陆雅萍说,她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她们也极力让自己像孩子们的妈妈、阿姨、奶奶等家人,让孩子们信任、依赖自己,这样才更有安全感,才会遵守学校的规章要求。
“经过9年的住宿管理教育,我们也发现,哭闹异常凶、时间长的孩子,往往家庭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比如父母太忙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就是太过溺爱使得孩子依赖性太强。”陆雅萍说。
家长心理断奶期更长
2015年9月11日,上海新黄浦实验学校,下课时间还没到,家长在窗外等待学生。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图
陆雅萍说,一般小一新生入校一个月内都会逐渐适应集体住宿生活,然而跟孩子相比,家长的心理断奶期要更长。
“我们建立了住宿生的微信群,每天教师都要把孩子今天一天的生活通过文字、照片发给家长,而且必须让每一位小朋友露脸,如果漏掉了,家长就会不高兴。”陆雅萍说。
“前面一周,每天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有家长问我:‘我家宝宝今天怎么样?’尽管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一个班20多位小朋友,每人问一句,我都得认真地组织好不同的评价回复给家长,虽然有些孩子十分调皮捣蛋,但我们都是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一周需要培养家长和孩子的自信心,有时候到晚上11点了还在回复家长微信。”陆雅萍说。
陆雅萍表示,由于现在很多家长都是80后,非常忙碌,不善于照顾孩子,经常会忘了给孩子带足够的衣服,有时甚至忘了睡衣睡裤,因此除了教孩子之外,教师们还得通过微信和家长联系手册指导家长如何做,周末如何照顾孩子。
“还有的家长除了微信,每天还打电话过来要和孩子说话,有的不到接孩子的时候就赶来要看孩子,孩子本来已经渐渐适应了,但妈妈一个电话来:‘宝宝,你想我吗?’马上就哭了,然后所有孩子就都哭了。因此我们建议家长在孩子适应期内,尽量少打电话、少来学校看孩子。”
周五下午2点半,是父母来校接孩子回家度周末的时间。
半个小时后,一年级所有的孩子都被接走了,只有一个叫琪琪的小朋友因父亲还堵在路上,孤零零地在住宿区大堂哭泣。当教师让她再打给父亲问问到哪时,琪琪抽泣着说:“前面已经打过了,我怕再打爸爸嫌我烦。”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害怕自己被剩下的感觉,除了迟到的,有些家长甚至会忘记按时来接孩子,似乎觉得把孩子扔在学校就都是老师的责任了。”陆雅萍说,“这些都会让小朋友觉得特别委屈,特别害怕,给小朋友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专家:不应忽视家庭教育
一年级就住校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究竟是利是弊?
对此,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就公开表示反对,她认为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如果把孩子早早和父母隔绝开来,让孩子早早上寄宿制学校,这是无视儿童的自然需求,把某种基于社会需求的设计强加到孩子头上。儿童原始情感和自然需求得不到满足,将来社会属性也难正常成长和表达。用上寄宿学校的办法来锻炼“独立能力”,这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陆雅萍则认为,凡事都有利弊,“我们要尽量弥补缺乏家庭教育给孩子带来的缺陷,给予他们家的感觉,这里有很多孩子都叫我们‘妈妈’。”
另外,她表示,经过9年来的对比发现,住宿生较该校走读生,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完胜,而且更懂得关爱、照顾他人。住宿生活还保障了孩子的休息时间,因为每晚8点半必须睡觉,且生活规律,因此个子较走读生往往长得更高。
在江苏昆山上班的衣衣妈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尽管非常不舍,但一周时间下来,觉得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很多,且生活作息规律许多,举止上也更加有礼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