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上午,北京市环保局通报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和大气污染防治情况。“蓝天清单”显示: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86天,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6.2%,二氧化硫降幅最大。
而新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已于本月1日起正式实施,专家表示要让制度真正成为“有牙齿的老虎”,雾霾治理是持久战,其核心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可持续治理机制形成和完善。
去年重污染天数为46天
北京市环保局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186天,占全年天数51%,较2014年增加14天,其中一级优的天数增加13天;2015年重污染共46天,占13%,较2014年减少1天。2015年PM2.5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其中二氧化硫降幅最大。
2015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3倍,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突出问题。通报称,PM2.5主要来自于燃煤、机动车等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北京市PM2.5呈现由南向北浓度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规律,京西南区域监测站年均浓度最高,达111.4微克/立方米;京东北区域监测站年均浓度最低,为53.2微克/立方米。
2015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天数共4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2%,同比减少3天;11-12月共发生重污染22天,同比增加15天。2015年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239微克/立方米,对年平均浓度“贡献”超过三分之一,达27.4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分析,2015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进入采暖季以来,极端气象条件导致重污染天气频发,浓度抬升迅猛。二是在PM2.5重污染发生起始阶段,燃煤影响显著;积累阶段,机动车二次转化加重污染程度。三是区域性特征显著。据统计,北京每次发生重污染,80%的情况下周边发生区域性大气污染。
治理雾霾应分三个阶段
对于新《环保法》通过以后修改的第一部单项法,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昨表示,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新大气法”对新车排放超标的处罚更加严厉,甚至会使企业倾家荡产。此外,2016年一季度京津冀三地将提前实现国五标准的油品统一,进一步减少尾气排放。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大气法”实施后,在新车生产、销售等方面都更加严格化管理,如果生产、进口、销售的车辆排放超标,企业将被处以货值一至三倍的罚款。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参与了近15年来中国大多数环境法律法规的起草。他认为雾霾治理必须采取全面综合的措施,在发展理念上要改变GDP情结、实行环境优先,在发展方向上采取控煤减油战略,在参与主体上实行多元共治、信息公开。
“雾霾治理的核心应该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可持续治理机制形成和完善。”中国政法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詹承豫在日前于中国政法大学举行的“我国雾霾治理的联动策略研究”学术论坛上谈及上述观点,并对此进一步解释,“近期北京市已连续两次启动雾霾红色预警,这代表着政府的治理意愿在舆论监督下逐渐增强。雾霾治理是长期的战斗,要考虑成本和收益、效率与公平,如何保障政府长期持续的雾霾治理意愿,并以政府为主体协调多个经济体共同参与雾霾治理,这是雾霾治理中最核心的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聂辉华则表示,对雾霾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而应分为短期、中期、长期目标,短期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包括关停并转,推动供给侧改革;中期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则应改变政绩考核体系,在考核内容上逐步增加环境质量的考核权重,在考核方式上适当增加当地居民的评价权重。
(文汇报北京1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