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人们买花卉的习俗已经有了上千年,被称为买年宵花。其实,年宵花的挑选和使用,乃至历史,都大有学问。近日,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周武忠的 《中国花文化史》 面世,这本中国花卉文化的百科全书首次完整梳理了中国历史上花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史。
年宵花材近十多年逐渐“南北一统”
中国人素有爱花的习惯。花卉由于本身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入药治病等实际功用,很自然地成为了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是除旧布新的日子,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每逢春节,花卉以及带有花卉图案的饰品,成为人们过年时的必备用品。这一期间用来烘托节庆气氛的花卉统称为“年花”或“年宵花”。
水仙花几乎是唯一一种我国大江南北都流行的年宵花品种。周武忠教授称,历史上,中国不同地区年宵花的选择历来不同,直到近十多年间,年宵花材逐渐“南北一统”,并且品种越来越多了。
据介绍,长江以北历来气候寒冷,春节期间几乎没有花卉开放。梅花盆景、兰花盆景、水仙盆景是贵族们使用的主要年宵花。江淮一带的年宵花则往往是春节前后开放的春梅、腊梅、水仙、蕙兰等花卉。岭南地区春节期间气候温暖,年宵花的品种更多了。现在,起源于广州、上海的年宵花,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点缀节日气氛必不可少的要素。
周武忠介绍,年宵花已形成几大类型,按照花卉来源可分为引进花卉和中国传统花卉,其中引进花卉主要包括各式洋兰 (如蝴蝶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等)、凤梨、红掌、彩色马蹄莲、仙客来、郁金香等;中国传统花卉包括国兰(主要为墨兰、春兰)、牡丹、梅花、杜鹃、茶花、水仙、年橘、银柳等。
按照花卉的价格高低则可分为所谓“高档”盆栽如蝴蝶兰、大花蕙兰、高山杜鹃、墨兰、彩色马蹄莲等;“中档”盆栽如蟹爪兰、凤梨、仙客来、红掌等;“一般”盆栽如杜鹃、水仙、年橘等。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湖南的侗族自治县,新春期间还有给公鸡献花的风俗。因为传说中,远古时,公鸡没有冠却有一对威武的角。公鸡曾把自己的角借给了东海老龙,为人类除妖。所以春节期间,侗族姑娘们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山里采花,回来后把花挂上公鸡笼,来纪念公鸡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花市文化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
年宵花的流行使得我国各地在500多年前就形成了花市文化,最早出现在岭南地区。
广州的花市最早起源于明万历年间,大约1578年到1620年。而上海最早的年宵花会可以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大约1796年到1820年。每年过年期间,上海的豫园则以两梅为主,配之水仙、茶花、松竹等传统名花开出花市。
民国初年,上海的一批花农自发组织的花卉展销,于春节前半个月,在九江路一带举办,主要出售腊梅、水仙及“岁寒三友”(松、竹、梅) 和各种梅、桃、桂、杜鹃、山茶树桩盆景,同时也经营部分温室生产的香石竹、唐菖蒲、马蹄莲、鸢尾等切花。
古人除了因年宵花而带动了花市的发展以外,还开发了不少花卉的食用方式。古人在过年或者是重要的节日中,不少食物都由花卉制成。古人吃的花卉也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除了玉兰花瓣可煎可炒,杨花、杜鹃花、紫藤花等也都可以食用。周武忠称,每年杨花盛开的时节,江南地区的人家会有煎杨花饼的习俗。而杜鹃花也有不少品种是可以食用的。但值得警惕的是黄色杜鹃花,它在民间的别名是“闹羊花”,羊吃了肠胃会有问题,人就更不能吃了。
“很多能够食用的花卉,也是受到人们喜爱的常用花。”周武忠说,菊花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战国时,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古时还有饮菊花酒能使人长寿之说。因此,每年菊花开花季节,古人都要采茎叶与黍米一起酿酒,到第二年重阳食用。这种饮菊酒的风俗,自汉朝开始,到清代末年,一直盛行不衰。浪漫文人尤其如此。
而在传统的农历二月十二花朝节,还有喝百花酒、吃百花糕和茉莉粥的习俗。百花酒由百谷混合百花、百果酿制而成。而百花糕的记载,多与武则天采集百花蒸糕的故事有关。大家相信,花朝之日烹饪的花糕营养特别丰富。百花粥最初是花农根据民间传说用茉莉花熬成,后来成为百花粥。莲花、牡丹花也都是古人的食材。
本报记者 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