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
昨天中午,在位于复兴中路上的周小燕先生家里,挤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悼念先生的人。周先生的儿子、两周前从美国赶回来的张本说,去年8月回来陪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是他和母亲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虽然只是些家常菜,但他忘不了那个味道。这次回来,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但她的眼睛总是跟着我走”。
一个月前,张本请假回来看她,临走前却一直开不了口说要走。直到车来了,病床上虚弱的周小燕才问:“我有个问题想问又不敢问……你这次去了什么时候再回来?”张本心里很是难过,允诺说只要请到假一定赶快回来,母亲反过来宽慰他说:“去吧,不用担心我,我会好起来的。”实际上,当时的周小燕已经连说话都很困难了,“那是她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话至此,张本捂住了脸,肩膀不由自主地抽动着。
(各界送来悼念的鲜花昨天摆满了周小燕生前为学生上课的客厅。文汇报记者谢震霖摄)
张本说,教学是母亲最喜欢做的事情。从他记事起,家中就总有母亲的学生在。“跟我们打电话,她可以连续一小时都在讲学校里的事,哪个学生怎么样啦等等,我们也习惯了听她说”,张本说,听到她起劲地讲学生,他就知道母亲身体不错,“她唯一担心的就是哪一天不能教学生了怎么办”。在医院,周小燕说得最多的也是:“医生,我可以回去了吗,还有学生在等我。”
张本回忆道,在周小燕确认自己再也不能回到热爱的工作中去的时候,她第一件想起来的事是叫人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秀英叫到病床前,把自己最后一个学生托付给她。“当时她哭了,病痛来了也没见她怎么哭,但是不能再教学生对她来说是人生最遗憾的事。”张本告诉记者。
因为儿女都远在美国,跟随先生16年、照料先生饮食起居的张彩玉被先生视如己出,在她眼里,先生几乎没有不在教学的时刻。每天早晨,周先生9点30分准时开始上课,张彩玉做好午饭后要催促她几次才下课;午觉过后,又是下一堂课。为了继续上课,周小燕即使身体不舒服也常常瞒着不说,该去医院的时候也总是拖着。去年5月7日,周小燕住院的那天上午,她还在给学生上课,甚至把课表排到了一周以后,总想着随时就能出院继续上课。
先生爱美,是人尽皆知的,在家人、学生们口中,任何年龄段的周小燕先生都保持着优雅得体的形象。张本记忆中,“即使日常的家居生活,每天早上妈妈都会仔细梳妆打扮,涂上淡淡口红。如果出门,一定穿好高跟鞋,永远是漂漂亮亮地出现在公众场合”。昨天,家里设立的灵堂上最显眼的位置摆着一张拍摄于2014年的照片。照片里的先生身着中式上装,披着丝巾,优雅华贵、神采飞扬。这张在家拍摄的人像照,先生非常喜欢,甚至早就“指定”:“若我身故,你们就拿这张作遗像。”
忙了整个通宵,眼睛通红的周小燕歌剧中心主任韩莉平告诉记者,去年12月,原创歌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天津演出时,先生因为身体原因不能随团前去,但她说:“你们这么忙,我却什么忙也帮不上,只能在床上躺着。”韩莉平说,现在回想起这句话,非常难受,“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没人比她更操心了”。
一直忙碌着摆放花圈、接待来客的还有男高音歌唱家郁华。从2005年转到先生班上后,11年从不间断地在先生这里上课,毕业之后,也经常来请教先生。“刚开始我在声音方面有困难,但是声乐系一周只有两节课,学习的机会很少,先生想了个法子:每天给我上半小时的练习课,帮我调整发声方式,那段时间我进步飞快。”郁华回忆道。他说自己能遇到这样一位敬业的老师,很幸运,“先生总是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跟着先生上课的那几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郁华记得,最后一次见到先生是今年大年初一,“当时她躺在病床上,已经发不出声音,看到我的时候,监护器显示她的心跳加快到了140,我知道她认出我来了”,说到这里,郁华有些哽咽,“小燕先生对我们晚辈的真心关爱,我永远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