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夜里10时许,总决赛第四场赛后,当久久不愿散场的四川球迷高喊着“雄起”为胜利狂欢时,新闻发布厅内却压抑得让人难以呼吸。
疲惫而又沮丧的辽宁男篮主帅郭士强耷拉着脑袋,重复着“残忍”“被当做罪犯”这样沉重的字眼,湿润的眼眶始终在徒劳地躲闪着镜头,气氛恍若录口供时的场景再现。斗殴事件的当事者郭艾伦紧挨其身旁。过去的24小时内,这位为“保护父亲”出手的明星后卫完成了在成都与沈阳间的漫长往返,航程约莫8000公里,又在球场上经历了36分钟的激烈对抗。
相比身旁的球队主帅,23岁的郭艾伦要沉默得多,应对提问时声音低哑得几乎不可耳闻。外界好奇,为何向来血性的他会在仅仅手腕轻微挫伤的情况下半路折回沈阳接受治疗,只要当事人不开口,事情的真相就永远不会为外人所知。那一刻,气氛略显诡异。在这对失落的师徒所直面的媒体记者中,有人早已难以抑制自己的眼泪,有人的手上却还依然缠着讽刺“郭艾伦打人后是诈伤”的白色绷带。
两支本无历史纠葛的球队在CBA总决赛舞台的初次相遇,本该是一场焦点止乎于场内的纯粹对决。至少在辽宁球员与四川球迷向彼此挥出重拳的那一刻前,确实如此。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斗殴改变了一切。联赛办公室主任张雄在公布处罚决定后不敢直面媒体的闪躲,辽宁队将士们口中作为“受害者的委屈”,几经反转的舆论态度,种种凌乱的画面如蒙太奇镜头般拼凑在一起,构成了这出让旁观者不知该抱以何种情绪的荒唐闹剧。
而在闹剧中,唯一能让所有人达成共识的只能是对中国篮协软弱态度的质疑。遗憾的是,当所有人都站在道德的高岗上疾呼需要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联赛环境时,真正在心态上为“法治”做好准备者,却屈指可数。
碎片拼凑出的“事实”
在那个混乱、疯狂又充斥着暴力的夜晚后,成都进入了森严的戒备之中。四川省体育馆内外到处布控着荷枪的武警,辽宁男篮所经之处必是成群的警力陪护。
此时的质疑声不难理解———若此情此景发生在斗殴事件当晚,彼时人群中窜起的火苗恐怕早已熄灭。只不过,关于这场斗殴,有太多亟待解开的疑问,而关于安保的疏忽或许是其中最易解释的细节。
在最新版本的CBA联赛手册中,并无主客队需要住在不同酒店的硬性规定。出于礼仪考虑,不少赛区皆以“让主客队都能住在最好的酒店”作为接待的标准,在成都如此,此前在辽宁本溪亦如此。于是,才有了四川球迷与辽宁男篮在酒店楼下的这场相遇。至于事发时安保力量薄弱,深谙CBA联赛运营规律的媒体人苏群的话颇具参考性,“(两支球队) 球迷间没有打架的历史,也不会有大批球迷到酒店星夜等候索要球员的签名合影。”这并非是对四川赛区安保不力这一不争事实的开脱,但足以终结那些关于斗殴事件是四川队有意为之的无端质疑。
其实,真正牵动舆论动向的是所有治安事件中的核心争议———“冲突中究竟谁在道德上占据上风?”在最初流出的视频版本中,从辽宁男篮大巴上走下的神秘红衣男子用辱骂与挥拳挑起事端,直到数小时后才有新的片段验证了郭艾伦因父亲被打才动手的说辞。而直至如今,郭艾伦的父亲为何卷入冲突仍无定论。大量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出了诸多截然不同的“事实”,也让舆论的矛头在四川球迷与辽宁男篮间不断转换。
人数众多的球迷与身强力壮的球员,在完全失控的场面下,难以辨别谁才是真正的弱势一方。当故事从场外争端演化为治安事件,孰是孰非也唯有留给公安机关判定。然而,对于中国篮协而言,事件的定性却没有太多可以争辩的余地。无论辽宁球员们是否需要承担斗殴事件的主责,其挥拳指向球迷的违纪事实依然成立,即便郭艾伦的所为不过是作为儿子的本能反应。这是同一事件中彼此剥离的两个部分,遗憾的是,篮协再一次将两者混淆在了一起。
篮协的软弱与无辜
斗殴事件发生后,诸多舆论都将之视作“NBA奥本山宫斗殴”在CBA的重现。就冲突的主体而言,这样的说辞并无不妥,但在后续的处理上双方却走向了法理与情理的不同极端。美国知名篮球专栏作家比尔·西蒙斯在其纪实作品中提及,时至如今,NBA依然将彼时球员与球迷间的“兵戎相见”视作联盟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污点,而时任总裁大卫·斯特恩对涉事球员罗恩·阿泰斯特作出禁赛整个赛季的重罚时几乎没有任何犹豫,而这也残忍地摧毁了一代传奇雷吉·米勒最后的冠军梦。
同样的争议事件中,CBA绝非无法可依。联赛手册中明文规定了对“场外参与斗殴的球员施以8到10场禁赛处罚”的条例,而四川赛区在安保方面的重大疏漏也足以被剥夺若干场比赛的主场资格。施以前一条需要篮协有强硬的手腕与态度,而后者则考验着其短时间内的场馆协调能力。
然而,在冗长而又神秘的研讨过后,一纸不痛不痒的“核减四川赛区联赛经费15万”的罚单却成了篮协唯一的回应,而“公安机关调查结果公布后再研究进一步处罚结果”则成了其最理所当然的挡箭牌。飘忽不定的惩罚标准、互不得罪的处罚态度,这些早已成为篮协在处理争议事件时的常态。它既不擅长解决争议,也不懂得如何公关危机,于是就有了联赛办公室主任张雄在公布处罚决定后从车库中溜走以躲避媒体的滑稽场景。
这一看似息事宁人的处罚结果,为篮协所招致了无数三观正、合时宜的批评。然而,掺杂于其中的还有一些混淆视听的质疑。
“我们希望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总决赛,而不是拖着疲惫的身体,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像罪犯一样比赛。”这是在那场悲情发布会上,郭士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作为教练,郭士强有着足够的包容,绝口不提球员们比赛中的过失。在他看来,失衡的竞赛环境才是球队失败的罪魁祸首。可惜的是,这位前国家队主帅口中的“不公平”所指的却是每一位公民的基本责任。录口供对于球队的备战究竟有何影响,这无疑是无法验证的伪命题,但以此来抨击篮协的不作为却并不明智。毕竟,篮协的错从来都只在惩戒的标准不一,而非让涉事的公民协助警方的调查。
如果这次只谈法治
事实上,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伤势并不严重的刘志轩与郭艾伦都没有必要在成都与沈阳间24小时折返,在这背后的只是旁人无法得知的考量。如今一片混乱的局面下,当事者似乎习惯于将所有不利于自身的因素都归咎于篮协法规制度的缺陷。每当CBA联赛出现争议的事件时,舆论总习惯于呼吁一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制度的形成。从逻辑而言,这无可厚非,只是如今尚未为迎接这样一个强调“法治”的CBA联赛做好准备的,又岂止是篮协与俱乐部?
有时候,法律的践行要比放任事故的发展看起来更为残忍。如果这次事件的处理中只谈“法治”,辽宁队球迷能否坦然面对郭艾伦等人的禁赛,四川球迷又能否接受无法在家门口为主队而欢呼的事实? 你可以说这些问题不过只是假设,但如今针锋相对的舆论却早已给出答案。
回顾过去一周的舆论动态,辽宁媒体大多只顾抨击篮协对四川赛区的处罚过轻,却鲜有人反思着辽宁球员在冲突中的过失,更有甚者甚至将“不在乎输赢,只想知道四川队敢来辽宁吗”这样近乎威胁的球迷言论摘录在版面之上。而四川媒体虽在公开表达上较为克制,但本该以客观态度面对此事的媒体从业者却以集体手上缠绷带的低级手段宣泄着自己的愤懑。媒体尚且如此,又何况人群构成更复杂、情绪化现象更普遍的球迷群体。
在这样一场荒唐而又混乱的闹剧中,多数人所关注的不过是所属球队的利益得失,而非其口中所一再强调的“公平”。然而,正如比尔·西蒙斯曾指出的那样,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暂,任何职业联盟对于法规的恪守无论当时或是事后都会显得颇为残忍,但这却是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必经过程。问题在于,在不停呼吁联赛“法治化”的过程中,如今的舆论环境是否做到与之匹配呢?(本报成都3月2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