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田子坊一半城隍庙
274弄是田子坊里非常抢手的片区,有些日租价格已经超过新天地。居民们把租金一涨再涨,店家每天必须盈利上千元,才能收支平衡。
“我是国外名校留学回来创业的,每天都在打拼,这里的居民却能躺着赚租金,这个世界有点颠倒了。”一位店主感叹。
因租金高涨,大店铺撤离。现在的田子坊,一些小摊贩却越来越起劲。他们就在店铺门口摆起小摊,有的卖几元钱的小首饰,有的卖古镇常有的小玩意。
“怎么感觉和城隍庙差不多?”一位上海老阿姨对身边的女儿窃窃私语。
为了迎合游客,小吃店也纷纷冒了出来,章鱼小丸子、豆腐花、糖葫芦一应俱全,“这里比城隍庙可丰富多了”。老阿姨评价,听不出褒贬。
罗星月调查时得知,小摊贩们不用交租金,有些赚得反倒比店铺多。他们当中有些就是这里的居民。
不少店铺的生意受到影响,因为多种原因,一些选择撤离,当然还有些老店坚持着。
一家瓷器店的老板告诉于海,他们在田子坊起家,后来在各地开分店,有些甚至开到了新天地和久光百货。渐渐,田子坊可能是他们最不赚钱的一家店了,但是有些客人还是会慕名而来。客人今天在田子坊的店谈成一笔单子,明天店家就让景德镇的工厂直接发货。
田子坊的店铺不再追求销售额,而更像是一个展示厅、会客厅。
“这是田子坊的另一种价值吧。”于海说。
意外的是,尽管租金高昂,但是等着进入田子坊的商家依然络绎不绝。为什么会这样?
调查组的答案是:因为投机心理。即使做了半年做不下去,后面总有人接盘。即使失败,也不太要紧,就跟人们炒股差不多了。
心酸的画家楼
钱小羊被分到的210弄比274弄宽敞3倍有余,结构清晰,是一条笔直的断头路,人流相对少。
就在这条艺术家弄堂里,尔冬强等艺术家撤走了。大名鼎鼎的画家楼还在。不过,询问弄堂里的一排小店店员“画家楼在哪里”,年轻的店员们都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早年吸引画家入驻、成就了田子坊最初声名的画家楼,其实就在这排店铺的尽头,是一栋5层以上的办公楼。整栋楼没几个人在逛。透过全景玻璃,工作室里看不到什么人,唯有架子上一幅幅孤零零的画作。
店铺在,门紧闭。钱小羊只能给每一个门牌号做登记。一位画家说自己在乎的不是租金,而是推广。以前,这里定期举办作品展,有各种交流机会,若有买家看中,会订走一批画,现在这种机会少了。
画家楼门口的一位画家,正在为路人画画。他说,现在已经不能躲在自己的阁楼里创作了,要为生存做点什么。
“有点心酸。”钱小羊说。
李方(化名)承租了210弄的一片大厂房,大量店铺均租自他手里。田子坊崛起的初期,李方功不可没。他很有眼光,引进了一批原创店铺,其中有些在这里扎根,10年成长路,品牌变得小有名气。
去年新年,他在210弄挂上漂亮的中国古典伞,管委会觉得不错,也给旁边几条弄堂挂上,纸伞点缀的田子坊一时成为上海一道景观,引来媒体报道。
推动田子坊发展的,除了李方,还有田子坊的居民杨军(化名)。
杨军于上世纪90年代从新疆退休返沪,生活捉襟见肘。彼时,他自掏3万元将自家位于一楼的客堂间装修一番,还应租户要求做了修改。一间32平方米、不带卫生间的老房子,为他带来每月3500元的租金。
此后,一批邻居追随杨军,也把自家的房子租出去。上门求助的人多了,他就索性在自家门口摆了块大牌子,上书“田子坊义务中介”,8年里分文不收。
他们告诫房东,洗脚店之类的不准进入田子坊。
草根的创业并没有乱来,李方、杨军,还有其他一批人的努力,代表了对田子坊品质的某种自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