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燕飞接警后迅速赶往报警现场勘察事故情况o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刘栋
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6点半到岗,傍晚6点到家,全天大部分时间站在路上,满打满算一天要工作近12小时———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动不动还要加班,不少人一听就打退堂鼓;可对卫燕飞来说,20多年来几乎天天如此。
卫燕飞是浦东交警支队二大队二中队的一位民警。工作在基层一线,他的工作看上去有些单调、甚至枯燥:每天基本上就是骑上两轮摩托,早高峰守在路口,平时兜兜转转接个警、处理个事故,遇到交通违法时再开个罚单等等。
“干好交警的活,首先体力要好。一天跑下来,到家倒头就能睡着。”7月1日,听说记者要跟着他上一天班,卫燕飞一见面就给记者打起“预防针”,“体力好,还得耐得住风吹日晒。但这些都不重要,当你站在马路上,你代表的就是公平和公正。”
骑上“铁马”就停不下来
早上5点半,是卫燕飞这些年来雷打不动的起床时间。“六点半就要到岗了,预留出一小时,吃个早饭加路上时间差不多。”早起的代价,是他不得不放弃晚上9点以后的娱乐活动。
6点半,记者跟他在约定地点见面。“今天有点晒,应该穿件长袖来,否则一天下来你的胳膊会被晒坏的。”听了他的话,记者才想起来,即使在天气最热的时候,路上的交警也鲜有穿短袖的,“阳光太毒”乃主要原因。
“今天除了正常的巡逻接警外,还有两项交保任务,各个岗位按照安排准时到岗。”换好制服,中队长向上岗民警进行岗前训示,安排当天的主要工作。临上岗前,卫燕飞又看了看当天的天气预报,“预报是雷阵雨,可这会儿还有太阳,估计今天的天气情况会比较复杂。”
还差几分钟到7点,卫燕飞看了看手表:“走吧,先去路上看看信号灯和标志标线。”按照规定,这也是每天上岗以后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检查一下,一旦发现有信号灯故障或是标志标线不清晰,赶紧呼叫相关部门来维修处理,要不等高峰来了司机们要‘吃药’的。”
巡视完一圈,早高峰的车流渐渐密集了起来。在警车上,卫燕飞跟记者讲起了早高峰在路口执勤的心得,“像世纪大道张杨路这个路口,汇集了好几条路,车多人多,早高峰的时候先得选好点位,其次就得多跑动。”
“一碗水端平”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站路口,靠体力;接警处理事故,还要考验民警的智力。8点20分左右,还在路口执勤的卫燕飞突然接到指挥中心呼叫———东方路商城路有两车碰擦事故。他跟路口支援的民警交代了几句,向记者手一摆:“走,跟我出警去。”
事故现场,一辆大巴与轿车发生碰擦。大巴司机转弯时未注意,车尾蹭到了直行的轿车。
“你转弯要注意让行直行车辆,开了这么多年车,基本规则总应该知道吧。”卫燕飞看了看大巴车碰撞的位置,“这种情况应该是你的全责,有异议吗?”
“小轿车直行过路口是突然冲上来的,这不能全怪我,我已经注意了。”大巴司机觉得有些委屈,向卫燕飞解释。
“转弯让直行,你再看看车子碰撞的位置,这些都可以证明是你全责。”在卫燕飞的调解下,大巴司机认了全责。
事故处理完了,可细心的卫燕飞发现轿车悬挂的临时牌照有点问题。他把轿车司机叫到身边,指着挡风玻璃上的临牌说,“你翻过来看看,后面写得很清楚:按规定要粘贴在挡风玻璃上。你这样插在玻璃前面,属于违法行为,我要对你进行处罚。”
在卫燕飞的工作中,每天都要处理十来起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因交通违法产生的。”他一直觉得,每处理一起事故,都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遵守规则的本质是尊重他人
跟着卫燕飞一个上午,从7点到12点,5小时中只休息了10分钟,接警12个,处理交通违法15起。在记者看来,这种节奏已经有点“吃不消”了,可卫燕飞却没觉得累。
“与大整治之前比,这个节奏已经算是慢了许多———守法的人越来越多,事故数量也自然下降。”卫燕飞向记者举了个例子,世纪大道地铁站附近之前经常有车辆违停,导致整个交通秩序混乱不堪,“现在你再去看看,接送人的车都能按规定停在黄虚线位置,秩序井然。”
在日常执法中,卫燕飞也发现,大多数交通违法者并不是不知晓相关规定,违法的理由基本都是图方便,“交通法规的核心是确保每个交通参与者在这个规则下都能安全通行,而遵守规则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他人。”
“就拿乱变道来说,每个司机如果都能对其他交通参与者给予尊重,就不会发生实线变道、插队抢行这类行为。”卫燕飞觉得,守法并不是难事,更不需要看警察在与不在,“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才能心中有法。”
转眼就到了下午3点,照理说已经可以准备下班了。“现在中队警力紧张,又赶上大整治期间,大家都延迟两小时下班。”跟着他一天下来,记者基本上已经快被累瘫。“要不你先休息,我再去接个警。”说罢,卫燕飞又跨上摩托,拉起警灯消失在车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