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薄小波
嘉定区菊园新区嘉罗公路的科创能级蹿升起来了。截至6月28日,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的28个部门、1200名科技人员整建制从中心城区的桂林路搬迁来此,一下子获得了十多倍于以往的发展空间,科研项目产业化的天地豁然开朗。
今年将搬迁至嘉定的,还有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原本注册在徐汇区小木桥路的中科院声学所东海站,几个月后也将整体搬来。嘉定区自2006年启动“凤还巢”计划以来,已吸引十多家科研“国家队”前来设立机构总部或主要研发基地,其中十家是“凤还巢”———它们原来在嘉定,后搬离出去,近年重又回归。
拿出2000亩“科研用地”
为了“凤还巢”计划,嘉定区拿出近2000亩土地,按几十万元一亩“科研用地”指标拨给科研“国家队”,这些地块大多集中在轨道交通11号线车站附近的菊园地区,是一片极具商业开发价值的“宝地”,如今每亩市价在1500万至2000万元。也就是说,为吸引这些科研“大咖”入驻,嘉定区付出了至少200亿元的代价。
但嘉定区的当家人相信,这200亿元代价值得付出。实际上,“凤还巢”计划已被证明是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一步“超级好棋”。
以北部菊园新区为主,嘉定区如今集聚着中科院系统的上海硅酸盐所、上海微系统所,还有华东计算所、核工业八所等。1958年就被命名为“科技城”的嘉定,已完全扭转20年前科研单位竞相出走的窘境,“十一所一中心二基地”的崭新格局初步形成。
“国家队效应”初步显现
“国家队效应”如今已初步显现。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九大重点领域,嘉定区包揽了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基础软件等五项。作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嘉定区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签署“科技成果转移集聚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打造“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嘉定)”,还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科研“国家队”大多承载着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而嘉定的工业基础和长远目光,为这些科研项目成功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也将使优惠投入的宝贵土地资源获得更高回报。科研“国家队”回归、高素质科技人才云集,也给嘉定发展“众创空间”带来了巨大潜力。2011年率先回归嘉定区发展的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以嘉定园区为平台,先后发起成立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物联网公司等。如今,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的国内首条8英寸MtM中试线已被列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而关系到未来产业方向的“上海物联网中心”也在园区挂牌,正在打造物联网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应用中心和核心技术产业化集聚地;“新微创源”则被列为上海市级孵化器,轨交11号线车站附近“新微创源”大厦已成为菊园新区的新地标。
“凤还巢”计划赚定了
几乎所有科研“国家队”回归后,都突破了原本制约发展的空间“瓶颈”,当地政府的一系列支持政策让他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如虎添翼。今年完成回迁的华东计算所,首期获批土地224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建设中国电科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园,包括研发中心、办公楼、质检与制造中心等,聚焦云计算与互联网、智慧城市与信息服务、基础软件与自主可控平台、行业电子等业务,支撑起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上市公司华东电脑、华东计算所实验工厂、上海华东汽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电科软件与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也相继落户菊园新区。此外,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自主研发的首台国产化质子治疗装置即将进入产业化,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嘉定园区、中电科上海产业化基地等已完成基建。依托“国家队效应”,嘉定区提出的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四大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今年前五个月已实现总产值61.2亿元,同比增长22.7%。
为“引凤还巢”,嘉定区还出台了一系列优秀科研人才优惠政策,为区内科研院所引进人才的户籍办理、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提供方便,符合条件的人才还可按市场价的六折购买区内指定房源住房。中科院在北京以外的唯一一所附属子弟学校也在嘉定开建,明年就将招生。
“凤还巢”计划未来的长久效应现在还难以精确计算,但嘉定这笔“大买卖”的胜算已是板上钉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