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公园宣布“拆掉围墙”,24小时开放,全年无休;黄浦区等也有多座公园正在施工改造,争取年内实现全天开放。记者从市容绿化局获悉,今夏,上海总共有89座夜公园,其中全天开放的公园增至21座,68座公园延长开放时间。
无论是延长开放时间还是24小时开放,大多数进入“夜模式”的公园都需经过软环境和硬设施的改造,包括管理制度、监控探头和警力配备。照明系统改造则是重中之重。记者注意到,为打造独具特色的“夜公园”,管理方在灯光布置上都下了一番功夫,既完善了功能性基础照明系统,又增添了不少景观灯。经过亮化、量化和靓化三个发展阶段,“夜公园”魅力十足。
在百年法式园林复兴公园,每当傍晚霞光散尽时,园内百米紫藤架上便亮起一轮轮的蓝色景观灯光,梦幻深邃,烂漫诗意穿透夜幕,散发开来。
黄浦区绿化管理所副所长要红宇介绍,去年10月,黄浦区就打算陆续开放8座“夜公园”,并于去年底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改造灯光系统就是主要任务之一。“原来每年的7月至9月,公园会延长开放2小时以方便市民夏夜乘凉;现在,黄浦区多数公园已全年延长为早上5点至晚上9点开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改造多座公园,争取年内开放更多全天候夜公园。”
要红宇说,为了开启“夜模式”,各公园除了完善安保巡更系统、平整园路等,还重新改造了灯光系统:一是完善和增加功能性照明,增加路灯,设置荧光指路牌等夜间导向设施;二是陆续增加了一些景观灯,“用灯光为夜公园造景增趣。”
一位从业多年的灯光设计师介绍,现在的景观照明技术十分成熟,展示手段很丰富。比如,很多绿色雕塑需要营造水体的感觉,“水纹灯”便可实现———灯光幻化似水体,明暗交替似水淌动,甚至还能漾起“波纹”。
相对于具体用光手法,设计理念和模式更能让人看清行业发展脉络和状态。从2001年开始辗转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多省市从事照明设计工作的马仁凯观察到,“以前公共绿地景观照明设计,管理方会追求‘高大上’,要求看起来特别‘炫’;现在更强调照明的功能性、审美性和互动性,考虑使用者的融入和利用率,符合特定人群的体验型景观照明多了,这些景观灯与自然环境、场所和人群越来越契合。”
上海市景观灯光监控中心主任助理、黄浦区灯光景观管理所所长陶震对此很认同,“公园绿地照明系统要强调舒适性和亲和力,甚至体现艺术性。”
在公园绿地设置照明和景观灯光,陶震建议,需额外考虑灯具品质、施工质量、安全防护、固定方式、管线质量和布局,强制漏电保护装置、防盗、防护笼等,用“遮、挡、藏”等方法做到“见光不见灯”,让灯光和场所、环境、氛围等相适应,“应景应情”做灯光。
文汇报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