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玮婕
在商场打拼多年的成功人士,想回报从小生活的社区,该怎么做? 拥有优质项目的社会组织,却因为资金匮乏迟迟不能“开锅”,又该怎么办? 解决这样的矛盾需要一种组织,它既要有专业操作经验,又能够开发公益项目,建立资金来源与社会组织间的桥梁纽带。
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选择是创建一个社区基金会,不仅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给社会组织提供更多资源,给政府更多的专业支持。社区基金会力图通过资源整合建设基层公益行业生态,通过社区营造重塑社区邻里关系,通过第三部门推动基层社区治理创新。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3年8月9日,洋泾街道办事处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注册成立了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作为上海基层政府探索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实践,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作为参与社区共治自治的社会组织,基金会在成立最初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焦点访谈、调查问卷、街头随访等各类社区调研方式,深入社区了解居民区、街道、企业等各个社区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梳理并结合社区内生已有资源,设计开展或引进相应的服务项目,对接社区
居民的需求。目前,社区基金会形成了多个品牌项目,包括“洋泾少年志中学生公益挑战赛”、“洋泾社区公益市集”等。
如果说活跃在洋泾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是推动自主性社会成长的突击队,那么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就扮演了一个“总后勤”的角色,提供着必备的资金支撑。基金会还在尝试通过制作社区公益菜单,把项目分为“爱暖洋泾”、“艺趣洋泾”、“创益洋泾”、“大爱洋泾”四大类,与不同的企业捐赠需求进行对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社区因你而不同
2015年初,上海市委一号调研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文件之一 《关于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到要鼓励基层社区探索发展社区基金 (会)。洋泾街道通过社区公益基金会建立政府、居委会、公共事业单位、商业机构、居民自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利益相关方,在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沟通、民主协商、友好合作的一种长效机制。
“耆乐融融”洋泾长者全家福项目是基金会从2013年创立以来的一个项目,该项目通过给社区里的高龄老人拍摄全家福,不仅推广基金会的社区形象,还摸清了社区里的高龄、独居老人状况和养老资源。在活动中,正大生活馆、浦东公益基金会、上海摄影家协会老年分会洋泾支会、建平中学等社区里的企业、机构、组织、学校等社区资源都被发动起来。在倡导“常回家看父母”的尊老氛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推广了“社区共治”的理念。
“社区因你而不同。”这是洋泾社区基金会执行秘书长诸昳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希望捐款人能带着自己的想法,一起参与到公益项目里,身体力行推动本地社区的改变。与传统的慈善机构不同,社区基金会筹集到的非定向资金一般会通过类似项目招投标的方式,由获选的社会组织使用在受众身上。
探索发展新定位
社区基金会来自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回馈社区,必然成为一种社区治理探索的新机制。到2016年,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正好走完了最初的三年规划,正在积极探索新三年的发展定位。
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基金会还将进一步精准定位社区需求,依托“八九一社区治理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继续通过各类调研手法梳理社区需求,更加精准地邀请专业社会组织,把优质的公益项目引入洋泾,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更激发本土社区社会组织的活力。
据介绍,基金会还将继续探索培养更加专业的公益项目“大众评审”,向社区居民灌输专业的公益理念,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能力的社区捐赠人,增强他们对于洋泾社区公益发展的责任感。
在前三年的经验总结基础上,基金会还将推出具有洋泾特色的筹款产品及品牌活动,目前正在着手发动及联合爱心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筹备形式多样的义拍、义卖、义演活动;发动及联合辖区内丰富的学校资源,打造洋泾社区版的“蓝天下至爱”;探索邀请专业人士针对洋泾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包装及开发,设计具有洋泾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鼓励本社区居民一同参与,探索“社区新经济”。
本版均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