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常有读者反映,一些民间的针对小学生的学科赛事人气丝毫未减,并呈现低龄化趋势,“编外竞赛”为何如脱缰野马越奔越快?
不允许举办小学学科竞赛已有17年
日前,记者在一份官方公布的竞赛名单中看到,在学科类竞赛一栏,没有出现任何一项面向小学生的竞赛。事实上,从1999年起,上海就不允许再举办全市和区县性的小学阶段学科竞赛。从2005年开始,市教委从未核准过小学阶段的市级学科竞赛活动,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小学阶段的各项学科竞赛均属社会组织的竞赛活动。
2012年,本市再次出重拳清理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特别是低龄儿童的竞赛和考证,严禁市和区县教育部门及其直属单位、中小学校和教师举办或参与组织宣传无上海市中小学生竞赛管理委员会颁发竞赛许可证的任何区域性学科类竞赛活动,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以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科等级证书作为招生依据。
今年6月,市教委又出台《市级中小学生竞赛活动 (非体育类) 管理办法》,办法规定,本市一律不举办全市和全区(县)性小学阶段的学科竞赛活动,对中学阶段的学科类竞赛活动进行严格控制。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举办的竞赛活动,须向上海市教委申报。
《办法》明确和重申,未经上海市教委同意,各区县不得举办跨区县的中小学生竞赛活动,各中小学不得举办跨学校的竞赛活动。举办竞赛活动一律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收取活动费、报名费或其他各种名目的费用,不得推销或变相推销相关资料、书籍或商品等。
民间竞赛受追捧并呈现低龄化趋势
尽管近年来本市屡出重拳规范竞赛活动,这也意味着,小学阶段所谓的“奥数”大多不正规。可就是这些学科竞赛,这几年颇受家长的追捧。这些竞赛主要由民间机构主办,以奥数竞赛为主。据统计,目前社会上各类小学数学竞赛有20余个。记者了解到,这些杯赛的报名费人均60元-120元不等。
“据我了解,上海地区小学阶段参赛人数最多的一个奥数杯赛去年有近3万人参赛。”一位圈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比赛的背后都有培训机构参与承办,其中沪上某培训机构就是其中一个“比赛”的唯一指定的报名机构,由此可见这些杯赛与培训机构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竞赛开始呈现低龄化趋势。“某一个竞赛主办方已经宣布,从今年开始增设小学三年级竞赛,规模将不断扩大。”这位业内人士表示,这些比赛除了迎合家长需求外,背后的利益驱动也不容小觑。他甚至预言,若干年后,这些竞赛将会增设小学一年级比赛。
机构推波助澜,证书仍有市场
既然是“非正规”,为何受到追捧?究其原因,还是家长认为竞赛证书在“小升初”中能派上用场。“家长可能也不清楚哪个证书最有用,于是就到处打听,名气响的都参加。”这位业内人士说。
尽管越来越多民办初中名校承诺招生不与竞赛证书挂钩,基本通过面谈等方式确定录取人选,却难以杜绝家长们“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加上各类自媒体和家长论坛的推波助澜,证书仍然大有市场。“家长们常常会向考入名校的学生打听:你都有哪些证书? 久而久之,某些常常被提及的竞赛证书就与某名校挂钩了。”该人士说,“‘择校等于奥数’的观念深入人心,其实只是以偏概全而已。”
令一些教育界人士担忧的是,一些民间竞赛乱象丛生。“比如,有的主办方借一个宾馆的大堂,摆上几百张桌椅,找来几个监考老师就开考。”沪上一位数学名师坦言,为了取得好成绩,某些培训机构甚至提前把题目和答案发给家长,前提就是参加他们动辄七八千元的“包过班”或“冲刺班”,以期牟利。
“答案都提前知道了,比赛还有何意义?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比赛又在传递怎样的价值观?”这位数学名师感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