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为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国家图书馆28日对外发布“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中华古籍资源库”两项重磅古籍数据库。今后,读者通过网络便能轻松检索古籍资料、浏览古籍,有效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为中外学者提供研究便利。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表示,28日适逢孔子诞辰2567周年,选在这天对外发布这两项重要成果,是对先贤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以及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专家学者对两项重要成果给予高度赞誉。
摸清古籍家底,实现全国统一检索
普查登记工作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通过每部古籍的身份证———“古籍普查登记编号”相关信息,建立古籍总台账,全面了解全国古籍的存藏情况。“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便是普查登记成果的具体体现。
张志清介绍,全国古籍普查始于2012年春,截至目前已普查总量近200万条,1094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目前,“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已累计发布96家单位所藏388963部、3587347册古籍的普查数据。
记者获悉,该数据库发布内容包括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著者、版本、册数、存缺卷、收藏单位等古籍普查登记内容。读者可通过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等进行检索,并在结果中根据单位导航,从而获悉其在全国的收藏分布状况。
值得关注的是,该数据库中的古籍普查数据,是全国各收藏单位通过目验原书,首次按照统一的古籍著录规则完成的普查工作成果,有效摸清古籍家底,实现了全国古籍的统一检索。
有效解决古籍保存和使用的最大矛盾
此次发布的“中华古籍资源库”对研究者意义更是非凡。数据库中含古籍善本影像共计10975部、91467册、6124464拍,占国图所藏善本总数三分之一。
张志清介绍,过去查阅古籍善本只能通过缩微胶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合作,于2012年启动“国家图书馆藏善本缩微胶片数字化”,将善本缩微胶片转换为高清图片并上网,用于建设“中华古籍资源库”。
据介绍,“中华古籍资源库”有别于全文检索的商业性古籍数据库,古籍数字化项目采取“原样数字化”方式,即按照古籍原貌原样扫描或拍照、最大限度地保存古籍历史信息,避免了因整理者水平差异,数字文献底本、校本选择不善等产生的二次错误。
根据计划,今年底“中华古籍资源库”将发布第二批6200余部古籍善本影像,至明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2.3万部。“届时,国图超过80%的古籍善本将可以在网上免费阅览。”张志清介绍。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研究员沈乃文将“中华古籍资源库”意义归结为突破时空阻碍,查阅古籍资料即查即得,高清图片较影印版质量更佳等方面。
“过去我国古籍善本资源开放的程度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国图作为古籍收藏重镇,这次数据库公开十分‘提气’,在获取古籍方面做到了人人平等。最重要的是,网络浏览避免了直接接触对古籍造成的损坏,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最大矛盾,为中外学者研究古籍提供巨大便利,必将对古籍研究工作产生巨大推动。”沈乃文表示。
(本报北京9月28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