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过去的家长,“00后”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训斥的比例明显下降,但对孩子的冷嘲热讽比例并未降低;家长给孩子越来越多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但在决定升学等大事上孩子能真正做主的依然很少。昨天,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中的儿童权利”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专家提到,我国关于儿童保护的法律有4部,但是家长认真学习过的不足一成,而儿童在家庭内的权益往往受到家长们以“发展”为名义的侵犯。
对儿童的侵权往往潜藏在家庭内部
“当我们在讨论儿童权益的时候,我们很少考虑到对儿童权益的侵犯行为更多地发生在家庭内部,不少家长正在以‘发展’的名义伤害儿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兼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在昨天的研讨会上说。
为了以后上好学校,上更多课外班、写更多作业、缺少更多的睡眠;为了孩子“更懂事”,过度成人化,家里讲很多不适合少年儿童生活、价值观的事;为了孩子更满足,买更多饮料及零食、更高端的电子产品、更高档的衣服;为了孩子生活不奔波,平时将孩子寄养在学校附近的爷爷奶奶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发现,正是在这样的“发展”的名义下,平日里能达到每天自由休闲1小时的儿童比例刚刚达到50%,还有50%的儿童每天休闲时间不到1小时。
调查还发现,过去10年以来,有半数以上的少年儿童睡眠不足。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在孩子生病时也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因为怕孩子耽误了课程。而“为了孩子好”往往是家长们的一大理由。“在这样的情况下,儿童的休闲时间被大量占用,更不要说是儿童的其它权益了。”孙宏艳在调查中发现,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有些孩子一个假期中要上7个辅导班。
“过去多年的中小学‘减负’,使得儿童的学习负担从学校向家庭、从课内向课外转移,学习的内部动机较弱,外部动机较强。”孙宏艳说,“外部动机升高的情况下,内部动机下降,学习的乐趣降低,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儿童的探究意识下降。”
而且,网络时代的发展也使孩子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侵害,表现为运动少、玩耍少、阅读少,少年儿童的休闲以上网、看电视、听音乐为主,喜欢的电视节目偏向于成人化和娱乐化,喜静不喜动,儿童阅读越来越碎片化、浅表化,而运动少带来体质差,玩耍少带来的动感统合失调等问题,都使儿童的生活方式受到了侵害。
重“术”轻“道”容易让家庭教育误入歧途
天津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关颖在研讨会上表示,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父母抚养教育孩子的底线,但是,目前的家庭教育重“术”轻“道”,很容易让人误入歧途。
重“术”轻“道”的家庭教育使得现在的亲子关系呈现“矛盾”。孙宏艳透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素质的提高,和“90后”相比,“00后”一代的家长对学习成绩的关注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家长最关心的仍然首推学习成绩,其次才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而在父母最关注的与孩子相关的问题中,孩子的“情绪”和“交友”排在最后两位。“但是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的情绪和他的同伴关系是最重要的,远远超过了学业成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说,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业问题,而不关心儿童的同伴关系和人格发展,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学生中会出现一些伤害案件的原因。
只有以平等的视角才可能确保儿童权益
在昨天的研讨会上,新教育新父母研究所所长、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理事长童喜喜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以平等的视角看孩子,因为只有在这样的平等基础之上,才可能谈到儿童权益保护。”
在他看来,每一个成人都曾是儿童,每一个儿童都是盘古,都有着自身的无限魔力,这是生命自身的神奇与神秘之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既可以进一步深挖魔力的源泉,也会成为堵住泉眼的巨石,其间区别就在于是否尊重儿童的权利。
关颖建议,只有推动家长平等地关注孩子,才可能使得儿童的权益得到保障,只有当“悟道”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当孩子真正的全面发展被关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益的理念才可能真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