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李洁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要观察上海的创新氛围,特别值得与“80后”创业者谢应波聊一聊。他创立并担任董事长的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民营科学服务企业,其客户构成与上海科创中心的“主角们”几乎完全一致———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教授专家……因此,泰坦的轨迹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勾勒出了上海科创的脚步。
不久前举行的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谢应波获颁“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获奖理由这样说:“在他带领下,泰坦成功服务超过100万名科研人员和100家世界500强企业,每年直接和间接降低国内科研成本超过10亿元。”颁奖词未提及的是,泰坦的发展一直与上海科创同步“共振”,在保持多年高增长之后,近两年,越来越成熟的泰坦甚至还在提速,这完全得归因于时势造英雄。
泰坦所属的“科学服务业”,简单说,就是为“冲锋陷阵”的科学家们提供“补给”的行业。科研领域用得到的试剂、耗材可达100万种,一间高端生化实验室每月要用的就有数千种。此前,国内科学家通常得一家一家地联系试剂或耗材供应商,仿佛厨师先要跑菜场买菜。
谢应波10年前还在华东理工大学读研究生,他常提着塑料桶去“生产资料一条街”北京东路购买实验材料,切身感受到科研链条上存在的短板。在天使投资人———上海市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支持下,他和几位同学创立泰坦,一方面自己研发高端试剂,另一方面通过采购、代理等渠道,建起并管理一个纷繁复杂的实验室常规用品供应链,整合为“一站式”服务提供给科学家。
目前,泰坦可提供的试剂和耗材共约40万种,一半以上常备在仓库———这意味着,这家小企业管理的产品类别,是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40倍。这些耗材中,泰坦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占60%。泰坦平台上,科学家买东西就像逛淘宝,前所未有的便利快捷让泰坦脱颖而出,成为国内民营科学服务企业中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公司。
谈到上海的科研氛围,谢应波仿佛是在做一次客户分析。他说,2015年,也就是上海发布“科创22条”政策那一年开始,泰坦在之前50%增速的基础上,又额外获得了5%的加速度。今年,预计增速还会有更大提升。他认为,这其实契合了上海科创生态之变———政府正在改变过去对科研“大包大揽”的做法,更多鼓励通过市场化手段完善科创服务体系。越来越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不仅通过第三方采购耗材,甚至愿意把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造都外包出去,以便于集中精力专注科研。
泰坦目前是“上海市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成员。实际上,遍布上海的张江高新区20多个分园,近年相继崛起一大批专业性高技术服务平台,包括知识产权服务、投融资服务、仪器共享服务等,从而使得张江成为国内专业化创新平台最密集的地区。
通过具体产品的销售结构,谢应波也注意到了上海科创的积极变化。五年前,高校院所采购的商品中,仪器设备等硬件占一半以上。但现在,70%的采购花在试剂和耗材。谢应波说,仪器销量表明实验室建设的力度,耗材销量表明研发创新活动的规模。泰坦平台上仪器与耗材的销量比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表明科创中心建设日趋务实,势必展现出更多活力与成果。
他说,全球最大的科学服务公司年销售额一般在200亿美元左右;而在我国,这个行业起步不久,体量有限,但发展空间很大。他认为,五到十年内,国内应该会有百亿元级的科学服务公司诞生,他期待泰坦能在上海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