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苏记者 叶志明
作为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一项重要活动,《发现金陵地下之美———南京考古2016年度成果展》10日在南京市博物馆 (朝天宫) 揭幕,文物部门揭秘了2016年于南京地下首度发现的唐贞观年间大型墓葬群勘探情况。据介绍,这是南京地区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唐代官墓。
三座唐墓创南方考古之最
该展览集中介绍了2016年度南京十项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并展出了200余件新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很多发现都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胡宁介绍,雨花台区冯韦村后头山墓地是2016年南京考古界的聚焦所在,考古专家先后在这里发现了30多座从六朝时期至明代的古墓,其中最早的是东晋梁州刺史张光家族墓 (2015年发现)。发现张光家族墓后,考古人员继续在该墓葬附近进行勘探,又发现了唐代、宋代、明代的多座墓葬。首先发现的三座唐代墓规模宏大、结构精良,是我国南方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唐代墓。
该展览特别展出了在这些唐墓中发现的最为精美的一批葬品,其中不仅有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侍女武官陶俑,还有和现代家畜家禽外形极为相似的动物陶俑,令人感叹1000多年前的工匠技艺如此出神入化。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贺云翱认为,这一唐墓群中发现的带有黄白釉的出土陶器葬品,造型非常优美,从风格上来看,与唐洛阳的陶器极为相似,实际上却是南京本地的烧制品。这一方面反映了唐代江南地区已经可以制造如此精美的陶器俑器,在技术和艺术上并不逊于当时的北方;另一方面则说明唐代江南地区已经和当时的北方中央地区有着密切的往来,在文化上也有交流。“这是一次重写历史的考古发现,提醒我们应重新看待唐代南京和江南地区的发展程度。”
明城墙砖也有“南京造”
几件带有“应天府上元县”“上元县提调官”铭文的明代城砖残件,证明了除江西、安徽、湖北等外省烧造,南京明城墙所用的大量城砖也有南京本土制造。位于栖霞区摄山街道的官窑村,在2016年通过考古勘探发现了近百座大型砖窑,从中出土的明代城砖残件上清晰地看到了这些珍贵的铭文。
城砖是南京城墙建造工程中最大宗的建材。初步估算,明初修建的京师城墙使用城砖约3.5亿块。南京城砖规格相同,大部分都有铭文。铭文信息包括:产地、单位、烧造工程负责人、窑匠、人夫等,以便追查有据。过去学者们认为,南京明城墙的城砖是从安徽、江西、湖北等外省沿着长江运过来的,南京本土并没有烧造。但从这些出土文物来看,南京也烧造明城砖,因为“应天府”“上元县”都是明初南京的称呼。
南京市考古研究所2016年对官窑村的官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窑98座、烧坑10个,目前已经发掘13座窑,多为明代窑。根据窑的形状,可分为圆形、马蹄形、长方形和梯形四类,其中圆形的数量较多,均见火膛、窑床和烟道等结构。这次发现的窑址是南京已发现古窑址遗存中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窑址群,可以确定与南京明代城墙砖的烧制有关。
胡宁说,最有价值的是城墙砖的标本,这块砖上刻有上元符铭文“应天府提督上元”,真实准确地印证了这里是当年明城墙砖的烧造基地。目前该遗址已被保护起来,未来将打造成考古遗址公园,呈现当年砖窑窑址的情景。胡宁认为,该遗址的发现,不仅有利于南京宣传和推广明文化,还有望在南京明城墙申遗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近年来南京城市建设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每年承担的配合性考古任务也随之激增。去年,南京考古工作的总量比往年增长了158%,全年共承担各类考古项目246项,发掘面积1.05万平方米,出土各类珍贵文物3500余件。本次展览推出的十项考古新发现,还有江宁区秣陵镇中庄周代遗址、高淳区夏家塘春秋土墩墓遗址、雨花台区铁心桥吴尚村孙吴墓葬等。
(本报南京6月11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