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挑战自己,才能离梦想更近
■本报记者 姜澎
“小时候,我的愿望是要研究出一种药物,让细胞永葆青春,让人长生不老,那么我现在离这个梦想会不会更近了?”这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江熹霖常常问自己的问题。今年毕业的他,获得了牛津大学医学院的全额奖学金,将继续研究自己从小就感兴趣的问题,他也被评为今年复旦的“毕业生之星”。
在大多数人看来,江熹霖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但他自己却深知,大学四年可谓起起伏伏。他的求学经历,也许可以给后来的同学一些启示。
用按部就班的“笨办法”才能得到好成绩
读小学的时候,江熹霖幻想着研究出一种药,让细胞永久保持青春,要是人可以长生不老,那就太好了;中学时,他幻想着在体外培养出身体里的每个器官。要是哪个器官坏了,就直接换一个,那么人就可以一直健康地活下去。
考大学时,江熹霖选择了生命科学学院。不过,一进大学,他就发现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早就已经有人在研究了。他幻想的“细胞青春药”,叫做端粒酶;幻想人工培养出的器官,叫做异源器官培养,这些现在都已经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我真的很兴奋,没有想到,我一进入大学就有机会‘直面’曾经只是存在于我幻想中的东西。”江熹霖说。在不分专业的自然科学大类中,他每天都能够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他所有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学习上。
刚刚从忙碌的高三解脱出来,大多数同学在刚进大学时会不自觉地相信一些所谓的“攻略”。比如,“同样是选课,选导论类的课程更容易”、“比起平时努力,考前玩命复习更重要”、“往年例题刷好了,成绩才会高”……但是,江熹霖并没有在这些声音中迷失自己。
“来大学难道不是为了把知识学得透彻,以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吗?!”江熹霖决定不受这些套路的影响,还是按照自己的“笨办法”,一遍遍看书,推导每一个公式思考每一个例子。大一上学期,他的成绩位列自然科学大类500多个学生的第一名,获得了3.95的绩点 (4分为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