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助力移动支付
公交地铁被很多人称为“出门要带零钱的最后一个理由”。行业人士表示,此前公交地铁未能大面积接入移动支付,是因为一般的移动支付技术,并不适用于公交地铁。
对公交地铁场景来说,最大的技术挑战是网络稳定性差。NFC技术(近场通讯)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布局得也早,但由于所涉及环节多,产业链长,以致最终发展并不顺利。 2015年底,支付宝研发了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并于2016年8月在杭州率先实现刷手机二维码乘车。这一技术让支付速度可以达到0.3秒,还可以实现“先乘车后付费”,目前不少公交地铁公司开始接受这一方案。
同样,小马哥的腾讯乘车码也实现了双离线二维码支付,即便手机和闸机均无信号,也可轻松完成刷卡。
除阿里和腾讯不停地跑马圈地之外,银联也在开始参与。相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银联的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包括银联手机闪付、银联二维码支付和银联IC卡闪付等。
刷脸或成终极进站方式
目前来看,扫码进站还不是终极进站方式,未来,用户可能连手机都不用掏出来,仅靠刷脸,就可以直接进站。正在研发中的上海地铁新型进站闸机上,就新增了一块屏幕,用户经过屏幕时,几乎无需停留,屏幕就已依托阿里巴巴人脸识别技术,完成了人脸识别,开启闸机,供乘客通过。
除了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技术,阿里巴巴还展现了另两项前沿技术———多模态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和智能客流分析技术。前者首先应用在了地铁语音售票机上,以往乘客需要清楚知道目的地在哪条线路、哪个站点才能自助购票,而现在,利用模糊查询方式,你只需通过语音对售票机说出目的地,如“我要去东方明珠”,售票机会自动推荐坐到哪一站,乘客扫码或刷脸支付即可完成购票,全程不过数秒钟时间。
而智能客流分析技术则能基于视频识别技术,替代肉眼,观察车站的客流速度、密度、拥挤指数等,同时结合地铁列车运营信息、外部天气信息等,预测未来流量变化,帮助地铁工作人员进行客流疏导、应急调度、危险防范等,保障乘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