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冒险启程发布会日前在中国航天博物馆举行,作者刘慈欣、导演郭帆和一干演员悉数出席,可见大家对此有多重视。
它之所以值得期待,是因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这个词从2015年就开始被反复提及,但……所以这部戏拍成了,将会是中国科幻电影真正意义上的拓荒之作。而且,从先导片来看,还挺靠谱的。
郭帆:《流浪地球》可能是我们现阶段更容易去实现的一个作品
说起刘慈欣,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三体》,但《三体》三部共90万字,拿到其电影版权的“游族影业”一开始计划要拍6部,可是一实行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光这故事从哪儿说,时间跨度怎么走就有很多问题,据内部多位人士透露,这戏已经“没戏”了。
相较之下,《流浪地球》好太多了。《流浪地球》是大刘的早期经典短篇,全篇只有两万字出头,最初发表于2000年的《科幻世界》杂志第7期,曾获得当年的银河奖特等奖。虽然体量小,但能量却一点也不小。它主要讲的是大约在2100年,天体物理学家们观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太阳正在急速老化,我们知道,在一颗恒星死亡之前,会“回光返照”似地将其能量耗尽,因此反而会比以往更加炽热,太阳的核聚变会波及地球,整个太阳系都会被摧毁。
人们被迫走出太阳系,寻找新家园。在一系列方案中,把地球当作飞船逃离的提案最终被通过被开始实行,在这个复杂的流浪过程中,地球环境将会巨变,人类三观也彻底被颠覆。比如说,人们从赞美太阳,开始害怕太阳,看见日出就恐慌的人不占少数。
导演郭帆自称是个科幻片,2015年他开始挑选科幻剧本时,就相中了《流量地球》。“我觉得《流浪地球》可能是我们现阶段更容易去实现的一个作品,我们需要仰望已经存在的科幻精品,也要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成了就是英雄,不成也是烈士。”他说。
刘慈欣:科幻相比于文字更适合用这个画面来表现
刘慈欣曾《流浪地球:寻找家园之旅》中这样写道:在对于小说中的人类逃亡,从科幻或科学角度讲,我是百分之百的飞船派,因为推进地球的能量绝大部分消耗在无用的荷载上,也就是构成行星的地壳内部的物质,这些物质最大的意义就是产生重力,但重力也可由飞船的旋转来模拟。但从文学角度看,这篇作品的美学核心是科学推动世界在宇宙中流浪这样一个意象,而飞船逃亡则产生一个完全不同的逃离世界的意象,其科幻美感远低于前者。
感谢刘慈欣在理性和美之间选择了美,这人们对使得用电影这一形式来表现科幻作品有了更大的期待。
要知道,《流浪地球》是非常“硬核”的,原著中,有非常多末世景象的具体描绘,而倾尽资源,建造10000座行星发动机,将地球本身打造成巨型宇宙飞船和诺亚方舟。冰原、地下城、地下发动机……观众有多期待它们出现在屏幕上啊。据悉,郭帆组建了300人的美术团队,历时15个月,准备了3000张概念图和8000多张分镜,力图还原小说中的重量级大场面;另一方面,他请来中科院四位科学顾问,一遍遍解决剧情中关于物理和天体的专业问题,减少书中残留的科学硬伤。
这种努力使刘慈欣也对这部电影的画面呈现表现出了莫大的期待,要知道他可是一个理性而冷静的人。他说:“在我的心目中,科幻相比于文字更适合用这个画面来表现,我希望能够把这样一个,把地球变作一个宇宙飞船是很有画面感、很宏大的故事,把它用电影的画面呈现出来,这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中国表达给科幻的另一种情感体验
中国要做好科幻电影的努力从一件衣服就能看出来。发布会现场,演员吴京展示了他在电影中穿的航天服,重量40多斤,部分国产。这只是其中较轻的一件,还有60斤和100公斤的衣服。
演员李光洁说,原来对科幻片的想法特别幼稚,就以为弄个绿幕在那边摆摆动作就行了,结果是要穿着这样的衣服,一拍20多个小时,是特别难忘的经历。郭帆就在旁边补充,其实外国人也是这么拍的。
除了从零探索的拍摄过程,这部电影的核心也是非常中国式的。郭帆说:“逃离地球这个概念不新鲜,而像蜗牛一样把地球背在身上逃离的我们没见过。中国人对土地、对地球的眷恋是特殊的,这使得我们选择带着地球离开,这和西方思维是不同的。”
中国科幻片要有中国元素,这条路,走对了。
作者:沈湫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