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351人组成的考察团是除首次南极科考以外人数最多的一次,也预示着本次考察任务“满满”——多学科联合观测、泰山站二期工程收尾、恩克斯堡岛新站建设、完善国家南极观/监测网……中国科考队员再度启程前往最远的南方,去发现海洋、发现陆地、探索极地空间。
一批一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赴南极,科研人员比例超50%
一般来说,一支极地科考队中,科研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的比例为1:4,但在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中的科研人员占比例超过了50%,一批一流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作为考察队员赴南极工作。
本次科考队员的规格和专业能力是空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陈大可成为首位全程参与南极科考的院士,还有一批“千人”“杰青”科学家也已加入。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是首次参与南极科考,肩负着陆基首席科学家的职责,他将在南极开展冰盖、冻土和深冰芯的研究。“我是做冰冻圈的,对南极大陆有特殊的感情,当我向南极考察队发送我的科研需求后,很幸运地被吸纳入队。”康世昌说。
“此次南极科考活动的强度是空前的。”中国极地中心副主任孙波说。雪龙船将在南大洋海冰最复杂的海域开展调查作用;内陆队在地球表面气候环境最险恶的昆仑站开展天文学、冰芯钻探和大地测量等科学工作;泰山站二期将建设一套无人值守的新能源供电系统,创造性地在冰下建造相关设施。
以前共享俄罗斯机场,今建机场以满足科考需求
在本次南极科考“主力军”出发之前,中国将在南极冰盖建首个永久机场的消息就不胫而走,孙波承认,中国将在中山站附近建一条适合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升降的冰雪跑道,但是这座机场的规模并不大,只能满足考察队员的需求,而且只在南半球的夏季才能开放。“这只是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中的一个小任务。”中国极地中心纪委书记朱建钢补充说。
“雪鹰601”已经为我国南极科考工作了四年,不过之前一直“借用”俄罗斯在南极的机场。据悉,目前在南极有编码的机场有37个,其中冰面11个、雪面22个、陆面3个、在建1个。随着我国南极科考规模的扩大,建设一座自己机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孙波表示,在南极建机场可以满足更大规模科考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的需要,科学家可以使用飞机来提升科考实力。
之所以将我国第一座冰雪机场选在中山站,一是因为中山站是枢纽站,人员交换频繁,二是找到的这片区域是质量非常好的“蓝冰”,也就是露出地表的纯冰。此次科考中,“雪鹰601”就要接受这两个方面的考验:快速在各个站点之间运输科考队员和完成世界上首次东南极高原关键区域的科学探测任务。
作者:沈湫莎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