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行走江湖,必备三件法宝:手机、网络、充电宝。
即便在4G基站遍布各个旮旮角角的今天,当你带着心仪的人儿走进一家咖啡店,第一件事仍然是低声问一句:“WiFi?”
这句话就像是一句接头暗号。如果店家点头说出“8个8”或“店名全拼加8个8”等密码,你们便四目相对会心一笑。
虽然大家连WiFi都是因为穷想玩得更开心,但在很多方面,大家并不知道WiFi和4G孰优孰劣。
以下小编就从网速和耗电这两个方面来比较WiFi和4G。
网速
在这个年代,最恶毒的话是:
除了没信号,连着WiFi却连网页都刷不开是更让人生气的事情。
WiFi的网速主要跟它的工作频段和路由器的天线数有关。
现在WiFi主要的工作频段主要有两个:2.4GHz和5GHz。如果你可以看到家里路由器下面写着2.4G或5G,它们的“G”指的是频段“GHz”。而3G、4G和5G的“G”指的是“Generation”,是第几代的意思,指的是移动通讯技术。
不同协议下的WiFi性能是不一样的。
以802.11n版本为例。理想条件下,4天线路由器工作在2.4G频段时,最大下载速率可达600Mbps,覆盖范围可达70米。工作在5G频段的理论性能更优良。
但是,理论推算终究是理论推算。
别说600Mbps,你想想你手机上网什么时候达到过200Mbps么。。所以,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卖家秀和买家秀吗?
其实,通信标准没有骗你,骗你的是生活。
很多家用路由器都是优秀的双频路由器,然而愚蠢的人类却一般只用到了2.4G这个频段(其实主要是很多设备不支持5G频段)
而且即使它号称千兆带宽,覆盖范围70米,同一个路由器会连接你的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各种设备,再加上家里总有那么几口人。。。每个人都掏出自己的手机平板笔记本。。。分摊下来的结果就是——大多数时候网速都达不到10MB/s。
再差点的情况(比如过年),家里人太多的时候,路由器会承载不住太多的设备同时工作,并且WiFi状态下很多app会自动后台干些小事情,搞不好路由器就直接宕机了。所以,你的王者荣耀又460了==
再来说说4G网络。现在的主流移动通信标准4G LTE,理论最高带宽为150Mbps。LTE-A(也就是LTE-Advanced)是增强版的LTE,采用了载波聚合技术,峰值速度甚至能达到1000Mbps!
然而,你却又一次发现,交了这么多话费,手机网速连5MB/s都没到过。。
等等,先别去炸运营商。你想想,你家路由器只连接了几个设备都有可能卡,而4G基站同时连接了整个小区的人,分摊下来没有卡到爆炸,说明移动爸爸的技术已经很过关了。
另外,很多楼房地形复杂,而4G基站往往又在楼顶。因此,当你在墙根儿和楼底下的时候,4G信号会尤其不好。
这种情况下,4G信号与你的手机相遇,需要无视干扰、跨越墙头、绕开屏障,越过重重阻碍。而且,中途还会有其他手机的不断引诱,搞不好就被拐跑了。
所以,它能来到你的手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珍惜它吧。相比之下,WiFi信号经历的挫折就少多了,因此它的网速更快也就很好理解了。
结论:4G网速慢,WiFi网速快。
耗电
这个年代,还有一句最恶毒的话,那就是:
耗电主要跟手机的发射功率有关。而发射功率很大程度上跟设备与信号源之间的距离有关。一般来说,距离越远,所需的发射功率越大。
先说4G。要保持稳定快速的4G网络连接,手机与基站之间必须进行频繁的上下行信号交流。此时手机的发射功率一般在100mW到1000mW之间。信号状态好的时候,正常的使用也就100mW到200mW左右。
但当信号不太好时,手机还得发射更大功率的信号来搜索网络,此时手机的发射功率往往会更大。
而且,为了不被居民发现且保持大范围的辐射,很多基站都被伪装在高处,比如一棵树:
一颗……仙人掌?
以及一棵烟囱?
即使它们已经如此煞费苦心地潜入了你们的小区,但它们跟你家窗户还是有一大段距离的。
而WiFi是通过路由器发射信号,在你家这样一个稳定的环境中近距离覆盖。
假设一百平的房子,即使你在墙角蹲着,把路由器挂在窗户外面,距离也不超过20M,日常使用时,手机的发射功率大约50mW就足够了。
苹果也给了一个官方的续航数据:
这里的LTE指的就是4G。
这个数据说明的问题对于安卓手机也同样适用:在同样的手机和同样的使用情况下,使用WiFi比使用LTE续航更久。
这也是符合预期的,毕竟在信号的世界里,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不稳定。
结论:WiFi更省电,4G更耗电,又开4G又开WiFi最耗电。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觉得WiFi比4G耗电。连小编也感觉连着WiFi用不了一会儿手机就没电了……
盆友,我建议你先关掉手机里的视频音乐王者荣耀。用流量抠抠搜搜,用WiFi就放飞自我,能不耗电吗……
总之,在正常的实验条件下,从网速和耗电量的表现上,WiFi比4G优秀。
所以,下次如果你又带着心仪的人儿去喝咖啡,连上WiFi之后,告诉ta,连WiFi,更环保!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中科院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