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祁连山路上的15幢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展现近代工业风貌的老建筑日前正在被加固和改造,不久后,它将迎来新主人中以(上海)创新园。以此为创新引领,桃浦将建起与上海东部张江科学城遥相呼应的国际创新城,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版图上的重要拼图。
中以(上海)创新园是去年中以两国签署的《中以创新合作行动计划(2018-2021)》中的重要内容,也是2019年上海市政府重点工作。上海携手“创新国度”,将在科技创新、技术转化、企业孵化等领域不断发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上海成为以色列人创业热土
如无意外,由以色列海法大学前校长大卫·法拉吉创办的公司将成为入驻中以(上海)创新园的第一家公司。这位60多岁的以色列人两年前卸任了校长职务后,携妻子来上海工作。谁想到,不曾在以色列创业的他却萌生了在上海创办他人生中第一家企业的想法。
上海因何令他动心?
原来,这家企业的核心产品是一项基于网络的临床数据平台,除了算法,这类公司十分依赖数据,以色列人口少、数据少,而上海的医疗资源十分丰富,能更快地实现产品迭代。这项技术还“待字闺中”时,已经有多家医院前来合作。
以色列是世界公认的创新国度,在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而在上海,目前也聚集了150余家以色列企业,占以色列在华企业总数的1/3。中以上海创新中心负责人阮项发现,因为以色列市场小,所以他们具有很难强烈地向外国转移转化技术的驱动力,中国广袤的市场对他们非常有吸引力。
创业中,法拉吉校长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为了将技术变成产品,统计学出身的他自学起了计算机程序,但就是一个演示小样,他开发了六个月还没做出来。在阮项的建议下,他将程序开发外包给了一家中国公司,三个月后,样品出炉了。
干脆把吸引以色列人来沪创业
上海和以色列的科技合作源远流长。四年前,阮项担任了中以上海创新中心的负责人,开启了优质项目“双边孵化”模式,他从以色列的各种论坛、讲座、路演上,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企业物色能转化的新技术。
然而,“双边孵化”模式也有瓶颈——以色列的技术成果大多相对早期,与企业真正想要的成熟技术并不匹配,企业买了这项技术后,还需要自己建立研究机构做中试转化,与其这样,不如让懂技术的以色列人来沪创业,将技术转化为再卖给中国企业。
阮项说,中以(上海)创新园中更多的是以色列人开的公司,他们成立了中以沪资产管理公司,设立资金总规模1亿元人民币,为这些企业提供早期风险投资。
如今,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那就是即将在沪建立的科创板。“以色列人对金融资本极为看重,科创板像纳斯达克一样对吸引他们意义重大。”阮项说。
提振上海的科创策源能力
中以(上海)创新园所在地是昔日的上海名牌企业英雄金笔厂旧址。如今,它化名为“英雄天地”,寓意这里将成为英雄起步之地。根据中以(上海)创新建设方案,到2021年,“英雄天地”要为落地以色列(合作)项目提供3-5万平方米办公场地和不少于一万平方米的高端人才公寓;汇聚不少于1000条有合作意向的创新需求、创新成果;推动不少于50项创新成果落地或开展技术合作。
中以(上海)创新园的辐射能量不可小觑,除了华东师大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建立的“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和“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外,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也将落户园区。正在推进中的有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与以色列神经科学学会、中科院微系统所与魏茨曼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以色列核研究中心、上海各高校与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等。
就连长三角的企业也闻风而动。在他们的构想中,以色列人擅长源头创新,他们可以做好产业链配套服务,也就是说,如果哪天“英雄天地”里的企业想要找生产伙伴,一声吆喝,他们马上能够“接单”开工。
作者:沈湫莎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