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药物、肿瘤免疫治疗、液体活检……如今,这些新名词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越来越高了。这说明,与之相关的精准医疗技术正在我国高速发展。不过,作为精准医疗“弹药库”的大数据库建设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今天市科协与奉贤区联合举办的院士专家战略咨询会上,不少院士专家指出,缺少系统性大数据平台、数据共享和利用能力薄弱是我国精准医学发展的瓶颈之一。作为基础性的设施,大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持续、稳定的支持。
人类疾病呈现新特点,需要新的诊疗模式
精准医疗能为老百姓带来哪些健康益处?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教授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共有1.45亿,老年人高发的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等成因复杂,按照人类现有医疗技术,对它们的诊断及治疗能力有限。
“能不能综合考虑个体在遗传、环境、生活方式中存在的个体差异,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式,甚至通过基因水平的检测,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新医疗模式呢?”金力说,这些就是精准医学的概念内涵。
金力进一步指出,精准医学涉及一整套方法和体系,其中包括全基因组测序在内的其他各组学的信息采集、序列数据及组学数据分析、个性化诊疗等。其中,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乃是一大关键。目前,不少发达国家已开始有所作为,比如英国在2018年宣布启动五百万人基因组计划,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人群基因组计划。
精准医学还很新,应抓紧在核心技术领域布局
我国发展精准医学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金力说,我国在技术、平台、临床应用等方面已开始布局。“我国数据资源储备丰富,已初步搭建了大数据中心。”同时,基因组测序能力、蛋白质组学平台建设已处于国际第一阵列。
然而,我国仍缺少系统性的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质量的控制和标准化工作仍有所欠缺。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与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屏认为,大数据建设看似难度不大,但如何把这些繁琐的数据统计、归类工作做好却需要专业的人才。“如何把这些默默做事的人才留住是一道难题。” 赵国屏说,像这样的科研基础设施,必须有持续、稳定的支持。
此外,在监管法规、产业化转化、核心技术开发等领域也需要予以关注和布局。
本次院士专家战略咨询会由上海市科协与奉贤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这是上海市科协加强发挥院士、专家的战略指导作用,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举措。
作者:见习记者 金婉霞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