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19日21时06分,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穿越大气层,向南太平洋中部飞去。
天宫二号副总设计张崇峰在电脑屏幕上,看着这个10.4米的“大高个”在灼烧成点点星火,心情复杂——它本可以再飞一段时间,等到地心引力将它“拉”离轨道,为了安全和可控,它选择了主动离轨坠落,化作漫天星河中的一缕轻烟。
设计在轨寿命两年、实际在轨飞行1037天;与两位宇航员“同舱共济”30天、共开展14项科学实验任务、实现中国人机协同在轨维修任务;先后与神州十一号、天舟一号交汇对接……天宫二号开创了许多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因为表现太过抢眼,我国取消了原本将发射的“天宫三号”计划,准备直接建造“天宫”空间站。
“这是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另一端征程的开始,这一次英雄归来,我们不说再见。”张崇峰动情地说。
它以近乎完美的成绩完成了每一项任务
越过距离地表100千米的“卡门线”,天宫二号就进入地球大气层。在强大的阻力和剧烈的气动摩擦中,它外部的太阳电池板、大型天线等设备开始脱落,在大气层中燃烧灼蚀。
此时,距离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亮相”已过去了三年,而那一天正是中秋佳节。
▲2016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
三年前,“天宫二号”肩负三大使命奔向太空,即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在轨补加和在轨维修技术试验,这关系到我国未来能否顺利建设长期载人空间站。“它几乎圆满地完成了所有任务,质量之高出乎我们意料。”张崇峰说。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内部构造(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2009年春晚录制现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模型在零点报时环节亮相,景海鹏没有想到,论是天宫一号还是天宫二号,他总是那个拿着新钥匙率先开门进入新家的那个人。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太空驻留33天,其中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工作生活30天,开展了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包括在轨维修在内的技术试验及科普活动等数十项工作,创下中国航天员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在天宫二号上,航天员们多了几个身份,比如“太空铲屎官”。这是因为他们把蚕宝宝也带上了太空,在景海鹏指尖的触碰下,蚕扭动着身体悬浮在空中,也体验了一把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失重飞行。
航天员还首次天地同步收看到了《新闻联播》节目。
▲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实验室(来源: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2017年4月20日,天宫二号等来了“快递小哥”——天舟一号。利用两者燃料储箱的压力差,推进剂自动地从天舟一号被输送到天宫二号中,成功地进行了首次推进剂的补加实验。这不仅使天宫二号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而且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在太空实现了在轨推进剂补加的国家。
▲天宫二号和天舟一号(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天宫二号(左)和天舟一号(右)进行推进剂补加试验(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她”即是产品,又是伙伴
“天宫二号就是我的孩子,5年来从一张张设计图纸到实物,我是看着它一天天长大。今天,它要出门去闯荡。在这个团圆的日子,我却和它分别。心里确实不舍。”这是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枞鹏在它发射时说的话,他还想过如果天宫二号延期“服役”太空上或将首次出现空间实验室与空间站交相辉映的画面。
真到了要分离的时候,张崇峰才知道心中的不舍有多么强烈,他和“天宫二号”的情谊,早在10多年前研发天宫一号时就定下了,他看着“她”制造、生产、试验、发射、离轨,“对我来说,她既是产品,又是伙伴。”
按照中国航天器的命名习惯,偶数为奇数的备份。天宫一号的主要目标是验证交会对接技术,而天宫二号则要接受更严峻的考验。要知道未来的中国空间站重达66吨,在距地面约343公里的轨道上,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的两个物体,每重一吨都会让对接的难度提升百倍。
▲天宫一号对接神舟八号示意图(来源:《揭秘“太空”》)
张崇峰还记得,在天宫二号和天舟一号对接过程中,地面工作人员报出了一个很大的撞击力数字,大得让航天员都有些紧张,依靠吸收能量系统和缓冲系统,天宫二号稳稳地承受住了这个重量,对接完成!
未来,航天员将在空间站里生活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气呵成的交汇对接,也宣告空间站的货物运输系统建成!
中国空间站是三个放大版的“天宫二号”
我们的空间站命名为“天宫”,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组装建造,它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和一个光学舱组成,每个舱重20多吨,设计寿命10年。无论从外形还是功能来看,它们都酷似“天宫二号”。
▲中国空间站动画演示(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微信公众号)
“未来的中国空间站上会装备有更多科学实验载荷。”张崇峰说。除了已“天宫二号”上小试牛刀在地球学、材料学、生物技术、流体力学等,还有一个光学舱,它将装备有与哈勃望远镜相当分辨率的巡天望远镜,还能够“自由”地望向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而不是像哈勃一样只能盯着一个方向。这也是全球首次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进行巡天观测的望远镜。
▲航天爱好者拍摄的国际空间站(左)和天宫二号(右)。
曾经,国际空间站拒绝了中国的加入,现在看来,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要建造中国自己的空间站,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创新!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将有我。从天宫一号到天宫二号再到中国空间站,中国载人航天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很踏实,每一点技术进步都将凝结成天上亮眼的那颗星辰之中。
作者:沈湫莎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