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9日下午5点45分,瑞典皇家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名单:美国化学家斯坦利·威廷汉姆、约翰·古迪纳夫以及日本化学家吉野彰,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开发的贡献。
锂离子电池终于得奖了!从几乎天天不能离手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到被视为未来交通的电动汽车、航天设备,这项“让电能随身携带变成可能”的发明,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回溯将它带到人间的历程,这三位获奖者值得全人类为他们献上敬意。
摆脱电线羁绊,开启人类生活崭新时代
如果没有锂电池,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应用广泛——锂电池使很多耗电量较大电器设备摆脱了电线的羁绊,变得方便随身携带、长时间使用。
两个电极加上电解液,就构成了电池。然而,要让电池的性能不断提升,却需要科学家持之以恒地寻找新材料。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化石燃料的不可持续,可以与清洁、再生能源对接的电力驱动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人们开始尝试研发各种新型电池,锂电池就是其中之一。
1976年,在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任职的威廷汉姆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的最初概念模型:二硫化钛与锂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电池系统——这两者之间的电化学反应非常迅速,且在环境温度下是可逆的。这表明我们可以给这种电池充电。
然而,当时每公斤售价1000美元的二硫化钛显然不适合用来生产大众使用的电池,而且还有恶臭与毒性,金属锂也很容易爆炸。于是这个项目的商用化被放弃。
令人兴奋的是,古迪纳夫研究团队在1980年找到了钴酸锂作为新型电池的阴极材料,现在全世界的便携电子设备都采用这种阴极。而吉野彰则与其同事找到聚乙炔作为阳极材料。利用钴酸锂和聚乙炔,吉野彰在1985年制造出了第一块现代锂电池。1991年,索尼与旭化成株式会社共同推出了第一块商业化的锂电池。
自那以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随便拿起一件小巧的手持设备,这里面都有着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贡献。“发现适合做锂电池的材料,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吉野彰在接受诺奖揭晓现场的电话连线时说,他从1981年开始这项工作,直到1985年才完成,“这是一项受好奇心驱使的科研,最终惠及了整个人类”。
最高龄获奖者与中国的专利官司
以97岁的高龄获得诺贝尔奖,古迪纳夫刷新了诺奖得主的年龄最高纪录。此前的高龄获奖记录保持者是96岁获得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阿瑟·阿什金。
“这真是不寻常的一天!我太惊讶了!这是我所有能说的,我太高兴了!”古迪纳夫得知得奖消息后,录制了一段小视频,“一早被诺贝尔奖叫醒太棒了!”其实,早在2010年左右,古迪纳夫就是每年诺奖预测的热门候选人,却一连“陪跑”多年,2016年他的好友甚至已经为他准备好了庆祝蛋糕,也还是没能如愿,不过他终于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这个科学界的终极荣誉。
▲古迪纳夫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实验室中
古迪纳夫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曾与杨振宁同学,是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博士。他一生经历丰富,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受美国空军资助,研究过防空存储元件,石油危机时代开始关注能源存储。
在昨天诺奖揭晓的发布会上,人们关心古迪纳夫能否亲自出席今年12月的诺奖颁奖晚会。“他的名字似乎昭示着他的好运,不管做什么,总在开始不被人看好,却能笑到最后。”这是熟悉古迪纳夫的科研同道们的共识。就在第一代锂电池实现商用化之后,古迪纳夫还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开发更好的锂电池。就在年逾九十之后,他又与同事构想起新一代超级电池……
然而,更具戏剧色彩的是围绕锂电池专利的激烈争斗。美国曾出版一本名为《锂电战争》书籍,就记载了古迪纳夫所卷入的锂电池知识产权大战。
本世纪初,上海交通大学马紫峰教授与比亚迪等团队自主研发出多项磷酸铁锂材料合成与应用专利。由于磷酸铁锂应用前景日趋明朗,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就向中国发起专利诉讼,中国电池工业协会通过收集各种专利与论文证据证明了我国磷酸铁锂技术的创新点,最终成功将古迪纳夫转让给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的这项专利在中国无效。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磷酸铁锂生产国和应用国。”马紫峰说,他们完成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技术及其应用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今年3月,威廷汉姆(前排左七)来绍兴开会
然而,低调谦和的威廷汉姆却与中国电池技术工作者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即使今年以来中美关系颇为紧张,他还是排除了许多困难,来到中国绍兴参加电池方面的学术会议,并给中国研究同行不少支持和鼓励。
作者:许琦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