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宏教授(中)展示国内第一块培养肉
11月18日上午,中国第一块人造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生产得到重达5克的培养肉。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例由动物干细胞扩增培养而成的人造肉,是该领域内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培养20天,得到一块5克人造肉
看起来只有一枚硬币大小,这块重达5克的人造肉是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教授带领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所得。
▲国内第一块人造培养肉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官网显示,周光宏教授长期从事肉品学研究与教学,是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在肉与肉制品的品质形成机理、关键加工技术、标准与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其实培养人造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去年年末,以色列公司Aleph Farms用牛细胞在实验室培养出的全球第一块人造牛排就被端上餐桌,相关体验者表示这块人造牛排肉质口感和牛肉差不多,其形状、质地、结构也与传统牛排相似。
▲人造牛排的口感、形状、质地、结构均与传统牛排非常相似
人造肉一般分为两种:一种从大豆、豌豆、小麦等植物中提取植物蛋白作为原料,制成植物人造肉;另一种则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将其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并且分化成肌肉纤维而成为的人造肉。
如今,在新闻报道中常提到的人造肉一般为第二种,而我们在餐桌上吃到的“人造肉”主要为第一种。
▲放在培养皿中的实验室培养的牛肉样本
实验人员首先需要进行活检,从一只动物身上提取一块组织或器官——通常是用针,获得干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将肌肉细胞放到细胞培养皿中再放入动物血清。
血清会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维他命、碳水化合物,给细胞营造出仍存在于活体的感觉,促进细胞的自然复制生成带状纤维。
最终,研究人员便能获得类似于无骨肉的人造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产生的人造肉,并不是转基因食物,并且可以控制所添加的不同种类的肌肉细胞进入培养皿。例如,添加欧米伽三脂肪酸的脂肪细胞,使其更有利于人类健康。
▲2013年波斯特向世界展示了他的第一块人造肉饼,它颜色更浅,但味道没有任何区别
最早在2013年,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教授波斯特(Mark Post)就研制出了实验室培养的牛肉。从活牛体内通过无害活体取样提取的肌肉干细胞经过培养生成肌肉组织。
细胞增殖成串,20000串细胞加在一起可以做成一个汉堡。
尽管当时的成本高达数十万美元,但它被认为是在非传统养殖环境中生产“无道德困境肉制品”的无价证据。
餐桌上的革命正在展开
在实验室培育出人造肉,一场餐桌上的革命正在展开。
据统计,生产一公斤鸡蛋需要3300升水,生产一公斤鸡肉需要3900升水,生产一公斤猪肉需要4800升水,生产一公斤奶酪需要5000升水。而令人惊讶的是,生产一公斤牛肉需要15500升水。
在消耗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情况下,肉类生产还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每生产一公斤牛肉,和一辆小型轿车连续行驶100公里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当。
然而,在肌肉中提取的肌肉干细胞,可以轻松培育出一万公斤牛肉,相当于100头牛。
据科学家估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6亿。如果持续保持现今的肉类需求,那么养殖业对于地球的影响将会增加一倍,而那样的农业方式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存。基于此,目前全球多家公司正致力于人造肉的生产与研发。
▲三份牛肉样本,从左至右依次是从商店买来的汉堡牛肉、实验室培养的牛肉和生牛肉
人造肉产品如何从实验室走向消费者的菜篮子,并最终被端上餐桌,还存在着监管的问题。
去年10月,FDA与美国农业部召开会议,讨论了实施食品生产所需的监管框架并发表联合声明。声明称,FDA将负责管理细胞在实验室的整个过程,这些阶段之后,农业部将监督产品的生产与贴标签环节。
一个月后,美国农业部与FDA正式就实验室制造出来的肉类产品的商业化制定了规则框架,这在全球尚属首次。
当然,人造肉在迈向餐桌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另外一只“拦路虎”:高昂的价格。2013年,波斯特创造出的第一块人造牛排的生产成本高达25万欧元(约合200万元人民币)。
不过,技术的进步总能突破人类想象。一旦实现量产,降价也是迟早的事。
如今,中国的第一块人造肉也已问世,端上餐桌必定指日可待,你想尝一尝吗?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