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强制度性、结构性安排,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其中第一条措施就是“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开放,是丝路精神的核心之一,也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放宽国内各个行业外资市场准入的历史。从经济特区到各种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建设,核心内容就是不断放松对外资的准入限制,以各种优惠措施吸引外资。正是这种不断的开放促进了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奠定了中国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也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商品出口的大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主要的贡献者。
与此同时,中国在进入工业化后期转型为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此时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也就必然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从制造业的开放,转向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推动现代服务业、制造业、农业全方位对外开放”,就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中国适应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变化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早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初,就将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作为最主要的任务加以试验。对外资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先在自贸试验区实施,随后拓展至全国。《外商投资法》将在明年实施,外资进入中国的国民待遇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在一些我们原来认为比较敏感的服务业行业,比如证券、基金、保险、期货、汽车等,外资控股权的限制已经被取消,外商可以在合资中取得控股地位,也可以设立独资子公司。外商进入中国各个行业的障碍已经被大大地削减了,可以自由进入的行业被大大地拓展了。农业的对外开放将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带来新的推动力。当然,农业的开放在发达国家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领域,这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探索。但是开放促进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中国的农业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扩大对外资准入的另外一条具体措施就是“新布局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中国迄今陆续设立了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自由贸易试验区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与高水平的国际贸易投资惯例和营商环境接轨,构建更加开放的、法治化的国际贸易投资体制,成为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与以前的各种特区、园区相比,它们不是政策的洼地,而是引领对外开放的制度高地。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将增加,整体对外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将把两头在外的国际化企业所需要的更加高标准的“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制度在自由贸易港落实,让跨国企业可以更加高效地从事跨境经济活动,从而推动更加密集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
更广领域放宽外资市场准入,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淘汰落后过剩的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放宽外资的市场准入,给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待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国内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将具有更加强劲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扩大外资准入的范围和领域,将给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带来更多的参与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享受中国发展红利的机会。因此,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既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地相联系,又是中国以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举措。
作者:徐明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国际金融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