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消费者排长队购买爆款球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家打出联名、定制、限量的宣传口号,采用饥饿营销,催生了“炒鞋”这一行业。一些人通过“炒鞋”轻轻松松赚了不少钱,甚至发出了“10年前错过炒房,5年前错过炒比特币,难道你现在还要错过炒鞋吗?”这样充满诱惑性的语言。
“炒鞋”者可能成为另一种“韭菜”
长期以来,由于球鞋品牌限量发售的营销策略,部分鞋款作为闲置物品在市场流通中存在溢价空间,由此产生了“倒卖限量球鞋”的生意。如今,在“鞋圈的一些‘大佬’带节奏”之下,“炒鞋”日渐升温。于是,继炒股、炒房、炒币之后,“炒鞋”——一个新兴市场诞生了。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描述“炒鞋”:70后希望80后接盘股市,80后结果跑去炒房了,80后希望90后接盘房子,90后结果跑去炒币了,90后希望00后接盘比特币,00后结果跑去炒鞋了。
在很多参与“炒鞋”的人眼中,球鞋市场是一个优质的投资渠道。但实际上,像球鞋这样可以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制成品,其本身的保值极其有限。而由于官方专柜并不提供真假鉴定,第三方“鉴定师”又没有可信赖的认证体系,所谓“限量版球鞋”的稀缺性完全不可控,在各种投机资本面前,参与者很可能成为另一种“韭菜”。
别让“炒鞋”陷入资本游戏
“炒鞋”陷入狂热,一些企业的“饥饿营销”难辞其咎。有必要厘清的是,品牌厂家推出联名款、纪念款或特色配色的球鞋限量发售,固然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反噬”。过度使用“饥饿营销”,让大量球鞋流入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使得大量真正热爱相关品牌的“铁杆粉丝”难以买到心仪的球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将受损。暴利还会鼓励盗版,进一步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关键问题是,随着“炒鞋”之风的越刮越猛,随着某一运动品牌日益成为稀缺品,加上背后巨大的利益诱惑,焉知会不会有人突破法律的底线在法外“炒”?毕竞,市场风云波诡云谲,而逐利不仅是商人的本性,也颇符合市场经济情况下很多人的行为特征。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炒鞋”本质上是一种投机者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限量版鞋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当然,个体消费者确实有经济实力跟风炒作,无论虚荣心作怪,还是非理性消费,都悉听尊便,但当“炒鞋”已经成为资本游戏,则如专家所说,“从社会层面看,我们更应该关注这种现象背后是否存在投机套利、金融诈骗甚至违法行为”。
鞋子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
需要提醒的是,且不说暴涨总有暴跌,鞋子终究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鞋子不是老酒,越陈越香,一直炒下去,再高档的鞋子也是要老化的,以致价值归零。所谓“炒鞋带来的财富效应”,不过是“绚烂的泡沫”,从长远上来讲,总有泡沫破灭的一天,以致后来的“接盘者”血本无归。因此,跟风炒鞋的抢购者,不妨多一点理性,别上了“带节奏”的炒鞋“大佬”的当。
“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转观念必不可少。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出溢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尤其青少年是球鞋主力消费人群,更需克制攀比心理,量力而为。唯有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才能让更多真正热爱球鞋的人享受到球鞋带来的愉悦。
“炒鞋”导致正品鞋溢价过高,还催生了球鞋内幕交易、假鞋生产等行业乱象。此外,所谓的“限量版”万一遭遇品牌商重新生产,产量增加,价格自然会下跌,球鞋爱好者也就成了“被割的韭菜”。市场乱象要遏制,需要生产企业和相关监管部门持续关注,“炒鞋”要降温,也需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提醒球鞋爱好者理性消费、量力而行,须知“‘炒鞋’有风险”,别让自己被爱好“绑架”。你认为呢?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