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则新闻报道:一名只有一岁半的儿童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习惯性地问妈妈要手机。而在一个综艺节目中,一名只有两岁半的孩子,已经可以熟络地解锁妈妈在手机上设置的密码了,妈妈在一边笑,认为孩子很聪明……
如此育儿,为人父母者真的要好好想想了。有多少时候,家长们是因为觉得孩子吵、心里烦,而把手机作为“玩具”交到孩子手上,只为换取片刻清净。
把孩子“让”给手机,真的不需要付出代价吗?在各大医院诊室,医生们用一份份病例,为家长敲响警钟。如今,很多孩子不仅小小年纪就成了近视眼,有的还得了严重的颈椎病——中老年病已提前上身。不仅如此,因为长时间和手机为伴,孩子们出现了各种让父母和老师忧心的问题。比如,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业日渐吃紧;书读不进去,一头栽进网络游戏的世界不可自拔;陷入手机成瘾困境,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日益激烈,家庭矛盾加剧……在心理诊室,就有父母苦苦问医生:“孩子在家跟我没话讲、不理我,天天拿着手机,我该怎么办?”
亲子关系“冰冻三尺”,岂是医生凭一张处方或一招一式即可轻松解开?!医学界有个基本理念: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治未病”。在孩子教育方面,也要遵循这一基本的道理。
为什么一个手机比保姆还管用,能让孩子“一秒安静”?因为,当孩子打开手机,无论是看视频还是打游戏,接收的都是强刺激。须知,孩子是未成年人,大脑尚在发育之中,很多现代科学研究已证明,过早接触屏幕“强刺激”的孩子,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都会受限、衰退,影响身心健康。这就是学者专家强烈呼吁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原因。
但比起这些育儿常识,今天的家长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身为成年人的“良知”、身为人父人母的责任。如何安顿一只小小的手机,可不是生活中的小问题,简直已关系到整个家庭乃至家校之间的“长治久安”。
确实,现代人的生活,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已离不开手机。当今的很多家长,人在职场、身不由己。但即便成人的工作压力再大,也不该以牺牲孩子的需求来解压。特别是当孩子年幼,处于最渴望获得关注、最期待被陪伴之时,父母一旦贪图便利,把孩子推给了手机这名冷冰冰的“电子保姆”,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任意“放逐”一颗不成熟的心灵。
就以备受诟病的网络游戏为例。在手机上打游戏固然可以解压,但仔细观察,不少让青少年不可自拔的游戏,并不是简单的“连连看”“消消乐”,而是充斥着随意夺取人和动物性命的暴力文化。沉迷网络游戏,分不清真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继而疏离亲情,继而漠视生命……“电子保姆”任意拐带给青少年造成的各种心理疾病,正成为心理门诊里让医生们头痛的临床难题。
都说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从养育孩子的实际过程看,如何处理各种不耐烦、各种糟心事,还真的是对亲子关系的考验、对父母育儿智慧的考验。
聪明的父母应该算清一笔账:如果不贪图那一秒的省心和清净,在孩子身上付出更多的时间与耐心,或许暂时是“麻烦”,但长远看,是为家庭积攒了一笔千金难买的财富。孩子的健康,亲子的融洽,家庭的和睦,这些都是不把孩子轻易“让”给手机的回报。
作者:樊丽萍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