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研究讨论场景。有一个特别的片段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有关。在一场圆桌对话中,素以直言著称的他给人工智能(AI)提了点醒。简单说,他认为,本次战“疫”中,AI还没来得及全方位跟上节奏。张文宏在此后的发言中,表达了对AI更多的期待。在他看来,为了应对将来的风险,无论是加强公共卫生预警能力,还是提高物资调配效率,AI都大有可为,但前提是要打破孤岛。只有数据动起来,AI才能快起来。不光张医生,参加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不少嘉宾其实也提到了类似的问题。
“张文宏们”的期待点出了一个真问题。上海正全力打造人工智能高地,为此需要不断完善政策、优化服务,着眼于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从数据治理、隐私保护、市场准入等等多个层面,强化制度供给。
当下的人工智能热潮,让很多普通人有一种“AI无所不能”的感觉。但其实,人工智能仍处于发展初期,还会受到许多外部条件制约。专家普遍认为,AI的能量必须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才能体现;但它没有互联网那样强大的整合能力,因此,更会像一个“赋能者”,去帮助而不是颠覆传统行业。如果说互联网革命的主流模式是“互联网+”,那么,人工智能革命更可能是“+AI”。
在“传统行业+AI”的变革中,无论是工业、商业、金融,还是交通、医疗、教育,包括政务与城市治理,最关键的资源——数据、客户、业务,都掌握在原有主体手中。如果有部分关键资源被卡,比如医院的数据无法充分共享,AI的爆发力就难以展现。张文宏的“提醒”正源于此。初级阶段的AI,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大。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环境,用制度供给为AI破障碍、定方向。
以数据为例,数据的开放与共享,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难题。一些数据因为传统思维的惯性、或是开放条件不具备,尚处于封闭状态。打破数据孤岛,必须创造合适的制度环境——既要建章立制推动公共数据“应开尽开”,也要设立规矩,让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敢于而且愿意打开数据仓库的大门。
当然,与AI相关的制度供给,覆盖面远远超出数据开放的范畴。无人驾驶汽车如果要上路行驶,该如何监管?AI医生如果出现误诊,责任应由谁承担?网店给顾客推荐个性化商品时,有没有侵犯隐私?这些与伦理、责任相关的问题需要回答。更重要的是,在传统行业对AI还不够了解、不够信任的时候,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弥合传统行业与AI企业之间的鸿沟。
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上海在AI的监管和服务方面取得许多进展。一些第三方报告显示,在数据开放方面,上海已走在全国乃至全球前列。另外,对于AI等催生的新行业新业态,上海也提出通过“沙盒监管”等模式,为其提供宽松有度的发展环境。而几天前的一场AI行业对话中,谈及政府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时,上海主管部门的一位负责人用三种角色做了很有意思的总结:政府要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好企业合作的“老娘舅”、成为企业创新的“护卫队”。
人工智能给包括政府在内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新命题,相信上海一定能够完成好这份答卷,更充分地释放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早日建成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高地”。
作者: 张懿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