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海艳阳高照,相比往年的人头攒动,上海书展开幕首日现场的读者,多了一份书海闲庭信步的舒适与从容。这份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来之不易的舒适与从容,是上海书展通过扩容展会面积、预约售票、人数限流、设置一米栏等一系列措施,从整体调控与服务细节之处给读者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是扩大线上线下“朋友圈”,优化创新“云上书展”平台服务,扎实推进全市16个区乃至长三角共150家分会场,实现成功“分流”所提升的影响力和引领性。
特殊的年份,上海书展打出口号传递“阅读的力量”,这力量从何而来?其不仅来自于万千读者从中获取的战“疫”智慧勇气;凝聚于全国优质出版机构与名家学者,于危机中“破圈”孕育新机的引领示范;更体现在严守疫情防控背景下,上海书展在“安全”基础题之上,用细致入微的防疫服务和功能转型升级,答好“出彩”这道附加题。
“安全”和“出彩”,从关系上看,安全是底线,是前提,是城市疫情防控“阶段考”的基础题;出彩是金线,是愿景,是建设人民城市和书香社会进程中,上海书展主动加码,留给自己的附加题。 而从程度来说,把好“安全”关,从每一位读者的实际体验出发,在细微之处做到极致,便是“出彩”。
选择回应读者前往现场的呼声迎难而上,上海书展给出“主会场疏流”“分会场分流”“云会场导流”三大路径。
针对“疏流”,通过预售和现场监控,控制入场人数和压缩现场活动场次是常规手势,在此基础上,扩大10%的展区面积、减少货架,提倡精简书目则通过优化布局,疏导读者人流。通过设置防疫工作站,调整开放式活动区为隔离室背后,是应急预案随时待命。出版机构编制的《防疫防控工作手册》,则通过简单明了的防疫“十招”,让现场工作人员的操作实现规范化管理。而日夜场之间特别辟出一小时会场消毒时间,则在读者看不到的地方,用速度与效率守住安全线。
针对“分流”,上海书展着眼于进社区、进商圈,甚至进餐厅,让“图书+”触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让书香浸润城市肌理。“进商圈”,搭起的是复工复产背景下,出版产业与实体经济携手发展实现创新融合的桥梁;而“作家餐桌计划”进餐厅的跨界,则干脆尝试了一把“舌尖上的书香”,打出美食阅读的城市文旅新名片。
针对“导流”,多家互联网顶流平台纳入上海书展的“朋友圈”,实现流量加成的同时,无形中也打响了上海书展的线上文化品牌影响力。 与此同时,上海书展也没有放松对自身服务平台“云上书展”的构建,让线上线下真正融合互通,其“出彩”之处便在对细节的关照。比如,每年书展,一批重磅新书首发总能点燃现场热情,聚集读者大排长龙。相比网购,读者不止为一睹心仪作者的现场风采,更希望通过“签名本”这种充满仪式感的传统方式与作者产生特别的情感联结与纪念。留意到这一点,主办方倡导出版机构将这一原本的现场专属福利,连同作者直播环节一同移植到“云上”。可以说,只有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宽线上功能,“云上书展”才能实现“导流”功能。
一番梳理会发现,上海书展的“安全”与“出彩”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项针对“安全”的防疫措施,最终将成为“出彩”的转型之举,其应对的,不只是一次疫情的“阶段考”,更是出版业发展转型道路上,如何深入推进全民阅读、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大考”。上海书展把“安全”基础题与“出彩”附加题做成了一项发展的大课题,把谋大局与抓细节算成了一笔以读者为中心的“促民生”通盘账。当人们记忆中积聚人气的有形书展,逐步成为融入日常生活的无形阅读力量,未来书业的轮廓也随之显现,而书香社会的内涵也将进一步得到凸显和深化。
作者:黄启哲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邵岭
图:张挺、叶辰亮、袁婧摄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