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依托商队驿站、海上丝路依托沿海港口,成就了一批驿站和港口发展成为世界名城,承载了“丝路精神”、沟通了世界联系。今天,战略支点城市之于“一带一路”建设有着怎样的重要价值?近日,《丝路城市2.0》新书发布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该书采取中观维度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中战略支点城市、主要经济走廊以及丝路城市网络的识别、评价与培育,提出进入“工笔画”阶段的“一带一路”建设,应推动工作重心从“优选战略支点国家”向“精选战略支点城市”转变的新思维。
该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屠启宇研究员领衔,他表示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仍需要靠一大批枢纽城市发挥互联互通的支点作用,构成“一带一路”的主要走廊和骨干网络。《丝路城市2.0》对“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和城市间陆海空国际联系格局进行整体分析。对350个国际城市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察,从中识别出65个战略支点城市,并进行年度跟踪更新,推荐将其作为我国开展对外城市合作的优先对象。基于战略支点城市分布情况,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的建设成熟度予以鉴别,围绕国际空间战略协同及中国城市群对接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工作思路。从提升“一带一路”主要经济走廊和新兴战略通道的支撑能力出发,识别出15个新兴战略支点城市,推荐将其作为主要培育孵化对象。提出以上海、香港、新加坡等主要国际大都市为枢纽,画好“一带一路”工笔画的操作性策略。
战略支点城市及城市网络是“一带一路”实现“五通”的主要依托和骨干网络。研究团队运用区域开发的“点一轴”理论(陆大道,1987、1995、2001、2002),融贯“一带一路”中外支点城市,以3个递进层次开展理论验证、对象识别和布局推进。一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的筛选与布局;二是“一带一路”国际城市走廊和走廊城市群的规划与衔接;三是“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结网策略。力争通过塑造更具包容性的“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网络研究,在理论上以“新型世界城市网络”实现对西方中心论下的“世界城市网络”理论(Taylor,1999)的全新再造和对“全球生产网络”理论(Diken,2003;Erns等,2007)的修正;在实践上具体推动支点城市网络成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具体载体,推动“一带一路”支点城市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空间再平衡,促成包容共享的新型全球化。
研究团队通过开发“丝路城市指数”工具,识别出新加坡、曼谷等65个条件比较成熟的战略支点城市,推荐作为重点合作城市。通过评价支点城市对中国重点推进的六大经济走廊的支撑水平,得出各走廊总体处于初中期发展阶段的客观判断,进而提出中国要打通各走廊就应同共建国家空间发展部署相协同;中国各城市群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带主要城市群应发挥势能衔接好各走廊并着力推动流量提升。基于大量的实地调研,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进入画好“工笔画”的深化推进期,将谋划、思考和发展的重心从国家层面及时转向丝路战略支点城市。通过细化到中微观尺度的战略支点城市和新兴战略支点建设“一带一路”发展走廊和城市网络,深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新书发布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协办。
作者:刘迪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