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关于上马的议题也出现在了近日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之上。
市政协委员、杨浦区政协副书记于雪梅提议,上马应取消10公里和健康跑,并增设完赛成绩等准入门槛,将更多名额留给真正的马拉松爱好者。
娱乐盛宴Vs精英办赛
从1996年初创时的6000人规模,直至如今3.5万人的全情参与,上马用19年的时间完成了赛事规模的成倍增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上马未来应如何转变,是继续办成一场全城参与的娱乐化派对,还是为真正路跑爱好者打造的竞技舞台?
在于雪梅看来,“上马”不该被赋予太多功能,而“应专注于专业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城市的形象和软实力。”
根据她的构想,在取消10公里跑和健身跑后,全程马拉松的名额可以增加至15000人,半程则可以增加到20000人。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真正的跑马爱好者反而无法报名参赛的情况,她还建议效仿波士顿马拉松赛那样,适当提高报名的准入门槛,比如过往完赛成绩的限制。并进一步放开“精英通道”,让更多高水平选手参与其中。
效仿波马,时机是否成熟?
精英办赛的理念并非从无前例。事实上,纵观全球,不少赛事都采取了只保留全程项目,或仅开放少数名额给健康跑项目的模式,波士顿马拉松赛就仅有全程和轮椅两大项目。
然而,问题在于,波马等赛事有着足够的影响力吸引足够多的高水平选手报名参赛,这也是其敢于设置极高准入门槛的底气和基础。对于上马而言,时机是否成熟依然是个问号。
这并不意味着上马的影响力或吸引力不够,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上马参赛群体依然集中于国内的路跑爱好者,而国内真正有实力达到一定参赛门槛的选手数量却颇为有限。
此前,曾有专家估计,全国能跑完全马的跑友数量大约在8万左右,而中国田协不久前在马拉松年会上公布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据悉,2014年全年,全国全程马拉松赛事的完赛人次与完赛人数分别为7.7万和5.2万。
在国内路跑氛围火热,但马拉松氛围却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采取精英办赛的模式是否合适,仍需要更多的探讨与研究。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思考,倘若上马朝竞技性赛事转变后,能推动起国内马拉松爱好者竞技水平的整体提高,也自然是好事一桩。孰是孰非,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不同的答案。
杜绝名额转让,或引入认捐方式
去年上马报名结束后,部分购物网站上出现了个别以高价转让名额方式谋求盈利的商家,而赛事组委会也刊文,提醒广大跑友提高警惕,切勿上当。
对此,于雪梅认为,与其让“黄牛”从中牟利,不如开设更多报名方式让这份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
她提议,在报名中引入抽签和认捐两种方式。“将部分名额拿出来用于抽签,中签率可设定为20%,这样一来,全程和半程分别可以开放名额进行网上预报名,最终由计算机随机抽取正式入选报名名单,借此可以有效缓解网络阻塞程度。”对于那些既有经济实力,又愿意捐献爱心,但苦于运气的马拉松爱好者,则可以采用认捐的方式来进行报名。
在于雪梅看来,通过引入抽签和认捐相结合的报名方式,在有效制止报名乱象的同时,还可以将弘扬体育精神、奉献社会爱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马拉松运动开放与包容的魅力,倡导国人正确的生活健身方式以及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