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底,毛泽东首次走出国门,访问他一生中唯一访问过的异邦——苏联。
12月16日,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当日晚六点,斯大林在克林姆林宫小会客厅会见了他。在两位巨人的交谈中,斯大林送给毛泽东一个金句: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这个金句在流传中还衍生出一些微调句式,如“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等等。但似乎只有“不受审判的”才是忠实于斯大林当初表达的版本,毛泽东随行翻译师哲俄译中的单词就是“审判”,而师哲是本次斯毛会唯一的在场翻译。
师哲口述、李海文整理的《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14章第二节《两个伟人的首次会面》,对1949年克里姆林宫的斯毛会有详细记载——
斯大林紧紧地握着毛泽东的手,端详了一阵说:“你很年轻,红光满面,容光焕发,很了不起!”他回过头来,又把自己的同僚一一介绍给毛泽东,大家围站在大厅里,相互问好,互表祝愿。
斯大林对毛泽东赞不绝口:“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健康!”又说:“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祝贺你们前进!”这时,气氛十分热烈、动人。
毛泽东回答说:“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不等主席讲完,斯大林立即插话:“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斯大林的这句话使毛主席没有把内心的话讲出来。
斯大林所言“一般的公理”,即“胜利者不受审判”,对之相对主流的解读是,此乃斯大林对毛泽东的安抚、宽慰和委婉的道歉。不过,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斯大林“一般的公理”并无认错道歉的意思,因为斯大林并不赞同“胜利者不受审判”的观点,作为论据的是斯大林的另一次引用。这次引用,要比克里姆林宫的斯毛会早三年。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最高苏维埃选举莫斯科斯大林选区的选民大会上发表讲话。在讲话接近尾声时,斯大林如是说——
(以上)这就是我关于我国共产党不久以前的活动以及它将来的工作计划的一个简短报告。
你们的任务就是来裁判一下:共产党过去和现在的工作正确到什么程度,它能不能做得更好些。
据说,对胜利者是不能裁判的,对他们不应批评,不应检查。这话不对。对胜利者可以而且应当加以裁判,可以而且应当加以批评和检查。这不仅对事业有补益,而且对胜利者本人也有补益,这样就会少骄傲一点,多谦逊一点。我认为选举运动就是选民对作为执政党的我国共产党进行裁判的法庭。选举结果便是选民的判决。如果我国共产党害怕批评和检查,那它就没有多大价值了。共产党愿意接受选民的判决。
这次演讲,是斯大林公共言论中首次引用“胜利者不受审判”。文中“裁判”,是俄文“судят”(审判)的另一种中文译法。就字面意义理解,斯大林态度明确,反对“胜利者不受审判”之说。然而,考虑到当时的苏联,刚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核心力量打赢了二战,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身为世界三巨头之一的斯大林说出“对胜利者可以裁判、批评和检查”,显然是基于绝对自信的谦逊,是稳操胜券者才有的客套礼让。事实上,在这篇近8000字的演讲稿中,斯大林用绝大部分的篇幅来总结卫国战争的胜利经验、陈述苏维埃制度的巨大成就,赢家心态昭然若揭。与之呼应,演讲过程中,掌声、乌拉声此起彼伏。
斯大林的这次演讲,是国际共运史上一个极其著名的文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斯大林选集》(1979年12月版)和《斯大林文选》(1962年8月版),均以《在莫斯科市斯大林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为标题,收录了此文。
值得注意的是,在《斯大林选集》中,编者对演说中的“胜利者不受审判”作了注释:这句话出自一则俄国故事。据说俄军名将亚·瓦·苏沃洛夫1773年在俄土战争中违反彼·亚·鲁勉采夫(中文一般译作鲁缅采夫)元帅的命令进攻图尔图凯获胜,因此被交付军事法庭裁判。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它点出了“胜利者不受审判”的原创者,即叶卡捷琳娜二世。但这也是一条令人生疑的信息,因为承载这条信息的是一则“俄国故事”,而非信史。
依逻辑判断,如果叶卡捷琳娜二世说过“胜利者不受审判”,那么导致她口出此言的人——苏沃洛夫,其个人履历中必然有因违抗军令而被交付军事法庭的情节。
苏沃洛夫摊上过这事吗?
苏沃洛夫是沙俄十八世纪著名的军事统帅,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戎马一生,南征北战,从无败绩。苏沃洛夫因其赫赫战功赢得了“沙皇之仆、士兵之父”的美誉。“俄国故事”中提及的进攻图尔图凯,是历史上第五次俄土战争中的一场战役。本次俄土战争的主战场是巴尔干地区的多瑙河流域,图尔图凯是多瑙河西岸的一座小城。攻陷图尔图凯,发生于1773年6月。据俄罗斯战史记载,苏沃洛夫在这次战役中虽有大胆用兵、冒险突进的举措,但并无违抗鲁缅采夫军令的行为。客观而论,苏沃洛夫因为人正派、性格耿介,素与同僚不睦,更看不惯萨尔蒂科夫等贵族将领的做派,但鲁缅采夫等俄军统帅仍非常欣赏苏沃洛夫的军事天赋。实际情况是,战役结束后鲁缅采夫非但未兴师问罪,反而致信苏沃洛夫:“我认为胜利之取得是你指挥有方,也是士兵英勇奋战的结果。请以我的名义对参战官兵给予表彰并表示感谢。”由此看来,苏沃洛夫是胜利者不假,但并无被交付军事法庭一说,自然也就谈不上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其开脱的桥段了。
查阅叶卡捷琳娜的权威传记《叶卡捷琳娜大帝:通往权力之路》,第54章《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与第一次俄土战争》(指叶卡捷琳娜加冕后的第一次俄土战争,即第五次俄土战争),没有“胜利者不受审判”的相关表述。
苏沃洛夫的中文传记,建国后出版的大约有以下四个版本:新知识出版社1956年版,羊愚编写;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米哈伊洛夫著;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温家琦等编写;远方出版社2006年版,刘卫伟编著。四个版本均未提及“俄国故事”。
那么,“俄国故事”到底源起何处?
用“苏沃洛夫”和“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关键词在英文网络搜索,得到一个关键线索:“俄国故事”出自苏联作家奥西波夫撰写的《苏沃洛夫元帅传》。这本书出版于1944年,早于《斯大林选集》和《斯大林文选》的出版时间,也早于斯大林的两次引用。1948年,黄远据此书英文版翻译的《苏沃洛夫元帅传》中文版,在山东、东北等各个解放区分别印刷出版。可是,在中文版《苏沃洛夫元帅传》里,没有所谓的“俄国故事”,没有“胜利者不受审判”。
“胜利者不受审判”不是诗歌,但它同样在翻译中丢失了。在《苏沃洛夫元帅传》转译过程中,是哪个环节丢失了这句话,是英译中还是俄译英?无从考证。或许,英文网络提供的线索本身就是误导,因为“俄国故事”与史实不符。
斯大林嘴里的“胜利者不受审判”,并非源自叶卡捷琳娜二世。1949年12月16日克里姆林宫里回荡着的这个金句,貌似无人认领。好在,1986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书《俄英汉对照俄罗斯谚语集》,奉上了一个相对可靠的答案。这本谚语集的第773词条:Победителей не судят,胜利者不受审判,指既已作出成就,不必挑剔小过,对应汉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原来,“胜利者不受审判”是一句俄罗斯的古谚。它既是斯大林嘴里的“一般的公理”,也是近世以来俄罗斯乃至欧洲的王者对成败的“一般的认识”。从中你能品读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的味道,那是对马基雅维利实用主义历史观的注解。胜利者可不可以、应不应当受审判?话语权属于赢家。
作者:杨健
编辑:孙欣祺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