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海波(后立者)和同事观察大脑神经实验结果,在实验室从事听力相关研究是他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本报记者唐闻佳摄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明天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这两天,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时海波又开始张罗“爱耳日”义诊的事。在排定各大公益讲座的主题、义诊人员岗位的同时,他还提醒同事们注意一件事:每年这天来的老人特别多,争先恐后地做听力检查,可得注意维持秩序,别让老人跌倒了!
尽管今年“爱耳日”的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时海波则和记者聊起近年来他注意到的一个现象:老年耳聋的诊疗需求,超乎想象。
“藏在民间”的寂寞失聪老人
2月29日,周一,早晨8点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住院部七号手术室,时海波正在准备手术。67岁的老人得的是晚期梅尼埃病,长期顽固性眩晕,这让她不敢出门、不敢社交,生活严重受到影响。更要命的是,由于内耳积水严重,导致老人重度听力障碍。时海波解释,这其实是耳源性眩晕,内耳中名为“半规管”的部件“宕机”,而这个部件恰恰与人体的平衡能力相关。
给耳朵做手术,这是时海波再熟悉不过的一项工作,但是最近几年他有一个新发现:耳朵主人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手术台上来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
“老头子,过阵子我们一起去扫墓,票都订好啦。”“扫墓,好的,好的。”出了手术室,时海波给记者展示一段视频,画面中,一对老夫妇开心地说着话。一年前,老奶奶陪着82岁的老伴来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时海波忘不了老奶奶对他说的话,“医生你非得给我做这个手术,老头听不见,他痛苦,我更痛苦”。
这是时海波第一次深深意识到社会上老年耳聋的诊治需求。他说,老龄化社会猝不及防地走到眼前,手术室里的患者年龄也开始变大,高龄老人在增加。82岁,是目前为止时海波做过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者的最大年龄。
作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时海波清楚,在各类神经性障碍中,听觉障碍在人群中发病的占比最大,但此前社会主流观念认为,老了,听不见了,很正常。寻求治疗的老人很少。时海波感觉,“藏在民间”的寂寞失聪老人数量极大。
“与外界对话的窗口没了”
与耳朵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时海波对不同年龄的耳朵手术有不同的感受。他说,老人耳朵的骨头松脆,像冰块,又像玻璃,易碎;小孩的骨头有弹性,好像杨柳枝,有韧性。但除此之外,给不同年龄的患者做人工耳蜗植入,并没有太大差别。
简单说,人工耳蜗由两个部件组成,一个体外机和一个植入头颅骨表面的言语处理机。体外机负责收集外部声音,与之相连的言语处理机负责把外部声音转换为电刺激,通过诸多电极释放电刺激,刺激耳蜗内的听神经,由此重塑听力过程。
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已比较成熟,手术时间在2小时之内。在国内,接受此类手术的以儿童居多,老年人还很少。时海波的感觉是,小孩与老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比例约为4:1。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比例约为50%对50%,个别国家接受人工耳蜗手术的患者甚至1/3是小孩,2/3是老人。
“我们还没充分考虑老人的听力障碍问题。”时海波算了算,近年他给40多个老人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但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曾有一个老太太拖着72岁的老伴来做人工耳蜗植入,但因为家里其他人担心早年接受过肾切除手术的老爷爷无法耐受全身麻醉,手术最终没做。
“他们未必知道这两个老人本身的痛苦。”时海波记得那个失聪老人的形象:一米八的大个子,远远看很硬朗,靠近看上去整个人有点呆滞,很可惜。
“这些年我们医生对耳聋危害的认识也在加深。以前认为聋了没多大关系,最近研究发现不是这样的。”时海波翻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疗中心的研究报告给记者看。通过跟踪研究,外国医生发现听力残疾与老年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听力越差,言语功能以及非言语认知能力均会变得更差。并且,相比正常听力者,听力下降者在6年间患痴呆症的风险会增加5倍,结果很悲哀。
“想象一下老人没法听广播、看电视了,而它们是现代老年人生活的主要活动,它不仅起到娱乐目的,也能保持老人的思维活性。可耳聋让他们与外界几乎断了联系,只能与自己孤独地对话。”时海波对耳聋的认识更为感性。
上海先行,给老人耳蜗植入以财政补贴
早在四五年前,陆续有老人找时海波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令他欣喜的是,上海的政策也越来越好。与那个82岁自费做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老人相比,现在的老年患者更为幸运———医疗费用几乎全免。
这得益于上海市政府对老人耳蜗植入手术的补贴政策。去年“爱耳日”之后,时海波收到了上海市残联发来的文件,继在给儿童发放人工耳蜗植入治疗补贴的基础上,上海的老人从此也能获得手术与治疗补贴,这在全国是率先之举。时海波算了算,七七八八的补贴加起来,一个老人装上国产人工耳蜗,几乎不用自己贴多少钱。
今年“爱耳日”又要到了,时海波在催着科室同事们办一件事,制作一些申请人工耳蜗植入补贴的科普材料,在3月5日医院组织的义诊上分发。他说,申请补贴的手续很多人不清楚,好政策得让更多人知道。
“这些年,医学进步很大,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掌握的医疗技术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理念的更新等因素,老年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时海波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