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无问西东》,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于表现对象的大气悲悯,但因为整体上没有得到比较均衡的落实,导致了影片动人有余、底气不足。
一部在2012年底即告杀青的电影,冷寂多年后在2018年初上映,节奏上比较突兀,上映后却引发诸多讨论,在影评者众声喧哗中也产生了相对不统一的意见。作为曾经凭借电影《80后》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李芳芳这部“旧作”《无问西东》产生的新话题,也许是今年春节档前最值得注意的了。
影片一口气串联了四个不同的时空,来为清华百年作注脚,沿着1920年代-西南联大时代-1960年代-2010年代的顺序,在影片中作为相互穿插的桥段交错发生,本应在2012年上映,话题性却一路延宕至今。时效性固然欠奉,但细节依旧光明大方地显山露水。以胶片拍摄的影片,在数字介质放映过程中产生的清晰度差别与颗粒感,与演员相对年轻的风貌一道,不断提醒观众时间距离。在当代段落中张震饰演的张果果办公椅背后的储物柜上贴着“2012”、“2017”字样的标签,突兀地彰示背景自身的犹疑不定;在时间设定上属于最早的1923年清华园段落,则以泰戈尔的到访加磅历史重量,正是这种结合了宏观标符与微观视角的叙事方式,令《无问西东》天然地负载了一种使命意味。
对李芳芳个人的导演风格 (如果可以用“风格”来形容这位迄今仅执导过两部影片的导演) 而言,出现在前作《80后》中极具标志性的那个俯拍男女主角在成垂直的各自路径上愈行愈远的镜头,无疑很可以代表其自身对追求场面延宕性的兴趣。在《无问西东》中,同样多处出现了这样强烈的戏剧冲突,比如1960年代段落中一边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在台上遭罪,另一厢缄口不言躲过一劫的模范李想则被推上荣耀的高峰,又如西南联大段落中,被密集轰炸的昆明与掩体下坚持上课的联大师生,都构成极端的精神对抗意味。在篇幅有限的大银幕电影中,于四重时空中穿梭,并仍能够比较清楚地将这种精气神灌注于影片,是相当不容易的。
但我并不能认同有些评论将该片与一百多年前的 《党同伐异》 相提并论,并称其在四段式的运用上达到了与后者相同的艺术高度。在格里菲斯的这部经典作品中,四段时空涵盖迥然相异的时代与文化背景,将这些段落连接起来的意义核心是终极的人文观照;而 《无问西东》 的四段时空固然是以清华大学的百年历程为主线串联,但落实到具体剧情中,对于这条主线所承载的精神信仰的实现程度参差不齐,导致影片整体表意上出现比较严重的断裂。1923年的清华园传承固然拍得精致,但仅仅浮光掠影表达了吴岭澜 (陈楚生) 受教的一面,即便是亲临泰戈尔访问现场,亦令观者无法最有效明白究竟传递出了怎样的清华精神;西南联大部分固然是集家国春秋与个体抉择于一身,且开篇气势磅礴,可谓是全片最华彩乐章,但到空战场面时加插的日军飞行员丑恶嘴脸脸谱化严重,与场面整体的庄严气氛大相径庭;1960年代的段落花了许多细致的笔墨描写老师家中的日常冷战,叙事重心一度转移到“我们夫妇之间”;现在时态则完全让人摸不清头脑,张果果与清华之间唯一的视觉关联是其出现在清华园中撸猫 (张果果是清华一字班学生,但我并没有从影片中理解出这一点)。可以说,某些桥段置于影片整体观照下,显得松散随意,亦令四段交错所产生的对主线的推动与彰示显得比较勉强。
从叙事技巧上来考量,《无问西东》 对于具体而微地勾连起四个时代的关键线索表现得也比较差强人意,陈楚生饰演的吴岭澜从昔日的大学生成为了西南联大初创时期的师长尚可理解,黄晓明饰演的陈鹏如何从边陲的孤儿成长为清华高材生的过程则语焉不详,张果果段落中家人被去到边疆的李想救下,原本并不突兀,但这一几乎与1960年代段落的主体叙事脱节的事件,被放到非常靠后的段落中,经由张果果的父母通过对白与影片的闪回来表现,不无一点“欲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于是,看完影片,感受到勾连起每一个大时代的,并非影片自身所要呈现的百年清华生气,而是三个人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所做的具体而微的事,但除了沈光耀在贫民窟上空烈血牺牲之外,其余两件事自身的存在显得相当突然。
这其实反映的正是导演李芳芳,或其所代表的创作团队,对于平行段落剪辑中所需要铺陈的叙事能量处理的认识。镶嵌于百年历史中的叙事内核,不是人物性格或具体情境水到渠成的发展,而是情节剧式地安插矛盾。影片中沈光耀与家庭的纠缠郁结以及李想、陈鹏、王敏佳在特殊时期被撕裂的爱恨,都是极尽所能要发挥情感冲突本身力量的例子。这种讲求一时痛快的场面营构,在关于一时的表现中,固然可以吸引眼球,放置在一种表达百年清华在时代变迁中的人文脉络诉求的环境中,就显得捉襟见肘。高屋建瓴,毕竟无法从相对生硬的传奇编织过程中产生。
影片的四大段落各有各呈现出来的直接意义,也算对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一种直接图解,事实上,观看《无问西东》,还是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于具体段落中人物的大气悲悯,但因为整体上没有得到比较均衡的落实,导致了影片动人有余、底气不足的效果。片尾彩蛋不断闪出出现在片中的各种清华大咖级“隐藏人物”,然而与观众直观感怀的一定是错位的,因为他们的出现,对推动叙事或传递精神的作用,从影片的具体呈现上,没有直观的表达。或者可以这么设想:倘若将西南联大一段单独拿出来敷衍成片,相信会更言简意赅、情感充沛。
(作者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影评人)
影评
《无问西东》 上映一周,票房超过2.8亿元,网络评分持续上升,却也面临两极的评价。以下是观众在影迷论坛上的评价节录———
●有一种“老派”的好。真正的青春就该歌颂勇气和爱,该歌颂对自我的寻找,要在人性趋利避害的恶里曲曲折折地开出一朵花来。
●拍了四个时空,记住了陈楚生的真实,王力宏的回家,章子怡的笑与泪,张震的不开心。还有导演的野心大。
●影片中从前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太美好了,姿态笔直,青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啊! 珍贵如你,听从你心,愿你在这渺小人生里不要停止闪光,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可以理解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太宏大,而四条故事线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没有交代得很清楚,似乎少了电影中救赎王敏佳的那双托底之手。结尾字幕伴随着一个个真实历史人物的闪回,让我真正对这部电影肃然起敬起来,那些漂浮在空中虚无缥缈的情怀,也才真正有了落脚之处。
●整体像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四个时代背景,把一堆小故事连在一起,贯穿其中的主题是:在时代的洪流下,渺小的个人该何去何从,唯有立德立言,无问西东。问题是这些繁多的故事泥沙俱下,好的地方要拍手称绝,比如战争中的诗意,静坐听雨;差的地方简直要……比如张震都救不了的现代戏,尴尬。
作者:独孤岛主
编辑制作: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